云冈石窟的修缮保护
□ 王志芳
云冈石窟矗立于“三代京华,两朝重镇”塞北古镇大同千年之久,是北魏开凿保存至今集考古、历史、佛教、艺术等方面价值为一体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收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云冈石窟在15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由于风雨侵蚀、岩石风化、自然坍塌和人为破坏,时有损毁与破坏现象,为此北魏以降历代政府与民间力量对此多有修缮保护,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作为文化遗产被高度重视和保护起来。
云冈石窟自北魏建成之后,始终没有获得很好的修缮保护,直至唐代中后期才开始局部修缮工程,但规模较小,成效不是很大。至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云州被再次攻破,城荒地废,修缮工程被迫中断。此后,据史料记载,修缮规模最大的当属辽代和清代。
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兴宗升云州为西京,为辽五京之一,府曰大同,并规定“非亲王不得主之”。由于辽代崇尚佛教,多次对石窟进行修缮。金代在取得政权后随即开始崇佛,云冈石窟也得到了修缮。清顺治八年(1651年),云冈石窟进行大规模修葺。康乾盛世以后,清朝对石窟修缮更加频繁,但在今天看来,其许多修缮工程是违背科学的破坏性保护。
1931年秋,大同县成立云冈石窟寺保管委员会,设警员守护石窟,除此以外,别无他绩。
新中国成立后,云冈石窟的保护才渐入佳境。面对经历千年沧桑的石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其修缮经历了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发展阶段。1955年成立了最早的保护机构“山西云冈古迹保养所”,1959年更名为“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管理所”,1989年又更名为“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2006年正式定名为“云冈石窟研究院”,下辖有石质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彩塑壁画研究中心、科技保护数字化建设中心等分支,是专门负责石窟保护、研究、管理工作的专业性机构。1960年,文化部在北京召开“云冈石窟保护会议”,次年确定石窟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并划定了石窟重点保护区,东西长2.575公里,南北宽1.565公里,为日后划区专门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64年经过文物部门的专门勘测,文化部批准划定了界限明确的保护范围,包括重点保护区、安全保护区和地下安全线(主要防止采煤侵害),明确了石窟保护的内容。
加固工程。20世纪60年代,针对石窟洞窟普遍存在的裂缝、坍塌、石雕剥落风化等严重问题,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专门勘测与调查,决定采用“石窟危岩裂隙灌浆加固”“残断落石归安粘结”、传统的“拉锚支护技术”,并率先在第1、2窟采用,完成了最初的实验加固,效果良好。
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参观云冈石窟后,指示“云冈石窟三年要修好”,为此提出“三年保护计划”。这期间国家文物局对所有濒危洞窟和造像进行了针对性大规模抢救加固,基本解决了石窟的崩塌问题。上世纪90年代,国家继续有计划地对石窟进行抢险加固工作,同时也对洞窟的壁画和泥塑进行了加固工程。
防风化问题。针对石窟风化严重的问题,早在上世纪60年代即开始调查,1990年国家文物局主持召开“云冈石窟石雕风化治理规划”专家论证会,由此揭开治理风化的序幕。1992-1997年“八五”保护期间,通过降低窟前地面解决雨季发生雨水倒灌现象对石窟底层两米以内的雕刻造成水蚀作用的危害;修建第7、8窟木结构窟檐,隔离粉尘污染和酸雨侵蚀,保持室内温湿度变化不至于过大;通过山顶防水排水设施的修建,减少山顶雨水对窟顶冲刷和对石窟的倒灌问题。除此以外,1998年国家投资1.2亿实施“109国道云冈段改线工程”,使得大型运煤车引起的粉尘污染和废气污染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防水工程。云冈石窟风化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水的问题,这包括雨水、空气凝结水、地下水、山体水。2002年,山西省文物局与国家文物局共同召开“大同云冈石窟防渗保护工作”讨论会,实施“石窟防水试验工程”来阻止山体渗水,效果明显,成为日后石窟防水与防风沙的重要保障;对于雨水的冲刷,通过论证认为古人修建窟檐的方式最为适宜,现在虽没有完全实现,但这是日后云冈石窟保护的重要工程。
环境工程。环境工程主要涉及109国道大型煤车运输问题和居民、工业区的搬迁问题。对于前者,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计委、交通部,山西省政府及大同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投资2.3亿元将109国道改线26公里,并将改线前的云冈段开辟为云冈旅游专线,通过在道路两侧及视线所及范围的绿化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云冈石窟周边的环境。对于后者,在市政府的支持下投资2500万元实施了搬迁工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云冈石窟原有的历史风貌。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时指出,“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如今,利用考古、地质、环境、数字化等相关专业技术,云冈石窟保护工作走上了更加科学保护的道路。
(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