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家民委日前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召开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经验,推动民族地区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进一步在各族师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报今起对会议交流发言进行摘登,敬请关注。
海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共有9个民族市县,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特别是近年来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持续改善民族地区办学条件,实现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长足发展。2019年,海南省成为全国第17个整体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认定的省份。
完善教育发展支持政策,提高保障水平。海南先后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重要文件,在政策、项目、人才、资金上全方位向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2016年,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民族教育发展“黄金25条”,为民族教育发展夯实了保障基础。
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加大帮扶力度。2008年,海南率先在全国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累计投入14亿元,共建成24所思源实验学校,改扩建14所学校,覆盖了16个市县,提供优质学位5万多个。教育扶贫移民工程通过集中办学,走出了一条融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实施扶贫开发、保护核心生态区为一体的海南之路。
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提升教育品质。2015—2017年,海南实施中小学“好校长、好教师”引进工程,投入1.5亿元,面向全国引进了优秀校长、骨干教师300名,其中,75%的引进人才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市县、乡镇及以下学校任职任教。2016年起,实施“一市(县)两校一园”引进工程,截至目前,合作办学项目达77个,其中,33所中小学(幼儿园)已经开学招生。中央民大附中、华东师大二附中、首都师大附中等优质学校在全省民族市县布局,有效带动了当地教育事业发展。
坚持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激发教育活力。针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学点“小、散、弱”问题,在东方市、陵水县开展“乡村教学点学生集中至中心校就读”试点,提供校车服务。针对农村学校管理粗放问题,开展“优美乡村学校创建活动”试点;通过“候鸟”专家引领,着力培育一批有梦想、有文化、有个性、有故事、有质量、有美感的“六有”乡村学校。针对优秀教师向边远薄弱学校流动难问题,在5个国定贫困县乡镇及以下学校试点设立“农村省级骨干校长”“农村省级骨干教师”等竞聘岗位,每月发放最高1万元的工作补贴。
打造海南学生特色印记,支持特色发展。围绕打造海南学生“健康阳光、好学上进、勤劳诚信、文明朴实”特色印记,积极开展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革命历史教育,编写《生态文明教育》《我们的海洋》等地方教材,在全省中小学开展绿色生态文明、蓝色海洋意识教育,打造富有海南特色的“红、绿、蓝”德育体系。重视体育,琼中女足连续三年蝉联世界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冠军,在全省普及中小学生安全游泳教育,实现乡镇游泳池建设全覆盖。发展美育,开发黎锦、竹竿舞等校本课程,大力开展“民歌、民舞、民服进校园”活动。探索劳动教育新形式,在中西部9市县100多所乡村小学开设田园课程。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