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各族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观察
来源:中国民族报 特约撰稿 杜再江 发布日期:2019-10-2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9月27日举行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4个集体、4名个人受到表彰。这是黔东南州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的又一重要成果。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黔东南州把“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生态家园”作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主题,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的要求,开展创建工作,营造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氛围。

  突出制度设计 强力高位推动

  成立于1956年的黔东南州,现有47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占全自治州总人口的81%,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黔东南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黔东南州委书记桑维亮表示,黔东南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是巩固全自治州民族团结大好局面的现实需要,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黔东南,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83年,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就决定每年7月为全自治州“民族团结月”。州委常委会长期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作为学习内容之一,还将民族政策学习列入干部职工普法学习内容和领导干部任前考试内容,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校专题教学内容,纳入公务员法律知识考试和公开招考或遴选国家公职人员考试内容,党的民族政策在全自治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贵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后,黔东南州就委托中南民族大学在贵州省率先编制了创建规划,将民族团结和睦指数纳入以县为单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核、监测指标。

  2015年《贵州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颁布实施,黔东南州委、州政府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今年,为了深化创建工作,黔东南州高位推动,坚持把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自治州级成立了由州委书记、州长任双组长,州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州四大班子分管和联系领导任副组长,州级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各县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黔东南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领导小组。

  如今,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已成为黔东南州各级各部门和各族人民的共识。全自治州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共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全州共同推进的立体工作格局。

  内涵不断丰富 外延持续拓展

  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过程中,黔东南州注重把创建工作融入日常工作,以“八进”活动为载体,启动实施了“十县百乡千村示范点创建工程”,不断推动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在创建工作中,我们着力打造示范典型,以点带面推动示范区建设。”黔东南州委副书记、州长罗强表示,黔东南州在创建工作中注重因地制宜、创新突破,凸显地方特色,努力在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上做好文章,着力打造黔东南品牌。

  通过整合资源,层层抓点,合力攻坚,截至目前,黔东南州着力打造了38个类型多样、各具特色、具有标杆性的示范典型,为示范州建设探索经验,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州创建格局。

  “我州着力打造出抱团发展模式、文化品牌模式、军民联创模式、民族特色村寨模式、嵌入式社会结构模式、‘五位一体’推进模式、整乡推进模式、边界合作联创、‘双语’服务模式等9种创建模式。”黔东南州委统战部副部长,州民宗委主任胡素滦说,黔东南州坚持把创建工作作为凝聚全州各族干部群众智慧力量的有效载体,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以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军营、医院、景区等为重点,扎实开展“八进”活动,真正形成纵向强力推进、横向协同推动、部门齐抓共建的工作合力。

  当前,黔东南州正在按照“十县百乡千村示范点创建工程”目标,着力推进8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着力推进70%以上村(社区)、80%以上乡镇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示范乡镇,形成“百花齐放、各绽异彩”的示范创建生动格局。

  伴随着创建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黔东南州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推进。各民族的大团结,为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截至2018年底,全自治州经济总量从1956年的1.26亿元增加到1036亿元,财政总收入从1956年的1492万元增加到115亿元。2018年全州有6个县实现减贫摘帽,占贵州省当年18个减贫摘帽县的三分之一。黔东南州经济总量在全国30个自治州中,从2013年的第11位上升到2018年的第8位,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