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破解一道消除贫困的“减法题”
来源:中国民族报 特约撰稿 河新 文/图 发布日期:2019-10-2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河池发展毛葡萄产业,助推农民增收致富。

    今年7月23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池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作为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河池的扶贫成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从1984年底的248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28万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2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984年底的84%下降到2018年底的8.2%。

    这组简单数字构成的减法题,对河池人民而言,却是一道减少贫困、冀以小康的历史性命题,更是一道考了35年的难解之题。

    35年来,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河池人民终以滴水穿石的毅力,攻坚克难,奔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

    攻坚克难

    肩负起时代使命

    “土地癌症”、不适合人类居住……河池一度被贴上了各种标签。2017年,河池市7个县被确定为深度贫困县,430个村被确定为深度贫困村。

    面对贫穷,河池人民毫无畏惧。“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头’!”“全面小康路上,绝不能落下一个河池人!”面对与贫困的“斗争”,河池市委、市政府作出庄严承诺。

    攻坚克难,战天斗地,不能懒散拖沓。河池出台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实施意见和19个配套实施方案,制定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33条硬措施,层层立下军令状、签订责任书,从上到下,从城市到农村,各层“链条”全面转动。

    千条万条,空谈不干就是“白条”。河池市四家班子领导率先垂范,走进最偏远的山村,谋产业、促发展;近5万名干部背起行囊,奔赴最前线。他们披星戴月,逢山开路、遇水搭桥;363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519个贫困村,扶助12.83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投入资金物资合计9.6亿元。

    一心为了工作倒在岗位上的基层干部黄吉安;昏迷之中还念叨着扶贫工作的驻村第一书记唐亮……在这场“斗争”中,河池市扶贫干部以家国情怀,肩负起时代使命,不懈于内、忘身于外,有些干部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天峨县,就有7名干部倒在了脱贫攻坚一线上。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全民攻坚之下,河池的贫困面不断减少,2016年至2018年,全市实现48.68万人脱贫,378个贫困村出列,南丹、金城江、天峨实现整县(区)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06%下降到8.2%,为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开拓创新

  大石山区产业兴起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但在河池,贫困的根源却大致相同:山多地少,发展产业成了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儿。

  大山把河池和外面的世界隔开,却留下令人心醉的绿色,河池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0%。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成为发展主旋律的今天,河池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变发展瓶颈为发展优势。

  一颗从野树上嫁接下来的李子,短短几年内,种植面积便达到12万亩,产业几乎惠及全县贫困群众。天峨县的龙滩珍珠李这几年可谓声名鹊起,销往全国各地,今年产量2.6万吨,产值达3亿元,不少群众因此受益。

  养了17万头牛、80万只羊,不但没对生态造成破坏,还能防止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这是都安瑶族自治县闯出的“贷牛还牛”大石山区产业发展之路。如今全县“粮改饲”总面积10万多亩,近10万名贫困群众从中受益。

  “乍飞拉”这个时髦的名字,是河池市打造的消费扶贫品牌,也成为了如今的网红品牌。“乍飞拉”由河池市宜州区的行政村联合社会资本打造,主营当地的特色农产品。目前,网络让大山深处的土特产变得洋气起来,农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做生意赚钱。

  产业是脱贫的根本之策,河池精心谋划实施了“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筹措40亿元资金,重点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分别建设100万亩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基地。

  目前,全市有260万亩华南地区最大的核桃基地;90万亩桑园的产量连续14年居全国前列;肉牛、肉羊饲养量及出栏量居广西第一……如今,河池的各个产业基本实现了对贫困户的全覆盖。

  在“十大百万”扶贫产业的带动下,仅去年河池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77元;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7元。预计到2020年,“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可带动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

  勇破壁垒

  对准“痛点”改善民生

  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这里却因严重缺水,导致村民生活贫困。几座山之隔,便是碧波荡漾的岩滩水库。村民们望着盈盈之水,徒有长叹。

  农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和薄弱,是河池脱贫攻坚中面临的“痛点”之一。

  河池举全市之力,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这一短板,提升群众生活质量。

  ——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投入12.45亿元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全面落实医疗保障制度,确保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实际报销达90%以上,实现所有贫困村村医服务全覆盖;将深度贫困地区危房改造补助提高到每户4.35万元,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4.06万户;实施安全饮水工程1629处,解决14.18万名贫困人口的饮水困难。

  ——2017年以来,全市向深度贫困地区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7.68亿元,430个深度贫困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通宽带率100%,20户以上的自然屯全部通路,解决2.4万户用电难问题。

  ——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期间,全市将搬迁4.12万户18.21万人,1107个屯3.46万人实施整屯搬迁。

  ——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22.44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800元,超过国家年度扶贫标准。

  ——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大发展。截至目前,全市684个贫困村中,627个有集体经济收入,508个年收入突破3万元。

  ——率先在广西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擦亮了“山青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依法关闭96家涉重金属企业,投入7.8亿元实施了40个项目,解决了土壤污染历史遗留“老大难”问题。2018年,金城江城区环境空气优良率94.49%,空气质量改善率是全自治区第一。

  如今的河池,大山里路通了,漂亮的楼房建起来了,产业之花开满了千山万弄……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