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农村产业革命示范田——贵州五百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斐然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日期:2019-10-0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今年以来,贵定县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依托坝区建设打造辣椒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完成辣椒种植3.18万亩,建成500亩以上坝区辣椒基地12个。该县今年预计辣椒总产量1.79万吨,按目前行情,预计产值5734万元以上,可实现纯收益3270万元。

  金秋十月,贵州大地披金溢彩。

  在这举国上下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贵州以500亩以上坝区为主战场的产业结构调整,经过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和夏秋决战,收获累累硕果,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据统计,1至9月,全省1641个坝区共种植优质特色粮油作物247万亩,种植经济作物321万亩。在经济作物中,蔬菜(含辣椒)种植面积达215万亩、食用菌达5.8万亩、草本中药材达14.9万亩,分别比上年全年种植面积增长41.9%、55.9%、46%。坝区土地流转199万亩,土地流转率43.4%,比上年增长10.9个百分点。坝区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139家、合作社4064家,分别比上年增长27.3%和4.3%。冷库库容20.9万吨,冷链运输车辆632台,分别比上年增长36.2%和27.4%。坝区平均亩产值已实现5861元,超过去年全年平均亩产值约200元。

  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与来自田间地头、国内国外市场的一项项具象化事例相印证:普定韭黄涨价,从年初的每公斤10元,到目前的14元,虽然种植面积已达10余万亩,依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遵义辣椒获得丰收,第4届贵州·遵义国际辣椒博览会签约34个订单,总投资达24.21亿元,涉及辣椒种植、加工及贸易等;威宁“三白”(大白菜、莲花白、白萝卜)出国,夏季6月才播种的冷凉蔬菜,到8月15日就乘上冷藏车,经云南河口转运东南亚……

  这是贵州将农村产业革命向纵深推进的可喜收获,凝聚了省委主要领导和决策层精准施策的智慧和心血,是各级干部、各族群众、企业界人士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劳动成果,是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生动实践。

  依托坝区,找准产业发展“生财路”

  “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是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重大举措。

  产业兴,百姓富。实施农村产业革命,就是要用好贵州交通建设已经实现通江达海、进村入户的大好机遇,用足贵州天蓝、地洁、山青、水秀的优质生态资源,用活国家支持贵州后发赶超的政策项目,找准贵州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实现农业增收,百姓致富。

  贵州没有平原,92.5%的面积都是山地。依靠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和各种生态补偿,贵州人民念好“山字经”,广种“摇钱树”,发展农文旅,初步实现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共生共荣。

  过去,囿于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等因素,贵州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只能停留在效益低下的传统种植,一家一户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已不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多数农民依靠传统种植根本无法摆脱贫困。

  破解这一难题的途径之一,就是瞄准大有可为的500亩以上坝区,深化农村产业革命,让沉睡的资源变成发展的资本。

  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平坦肥沃的坝区弥足珍贵。统计数字显示,全省500亩以上的坝区共有1641个,涉及86个县(市、区)、854个乡镇、4700个村,占全省耕地面积7.2%。

  “土中生白玉,地里长黄金”。与山地相比,在坝区发展种植养殖业,能够实现一年一收、一年多收,产业发展可以达到“吹糠见米”的效果。依靠土壤肥沃、光热条件好的自然资源禀赋,一个个坝区像一个个聚宝盆,展示着发展产业的美好前景。坝区的这一特色,被省委主要领导和决策层在不断深入调研中敏锐发现。

  于是,继去年实施农村产业革命取得突出成绩、积累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以发展12大特色产业为主体,即茶叶、蔬菜、食用菌、辣椒、水果、刺梨、竹、油茶、中药材、石斛、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写进了省委省政府文件,每个产业由一名省级领导挂帅主抓。其中,发展蔬菜、食用菌、辣椒、生态渔业的着力点,落在了坝区这块宝地上。

  于是,从今年年初开始,以500亩以上坝区为主战场的农村产业革命,成为各级各部门实施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夏秋决战的重要任务。

  政策支撑,将坝区建成“聚宝盆”

  思路决定出路,轰足机制的油门,产业的快车才能加速飞驰。

  为全面推动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顶层设计。不仅成立省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市、县也对应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而且建立了定期调度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对各地工作推进情况进行集中研判和督促。更出台了《关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制定产值奖补、基础设施建设奖补、政策性保险等支持政策,还印发了《贵州省500亩以上坝区种植土地保护办法》,组织“一坝一策”方案,邀请省农科院、贵州大学有关专家对方案编制进行指导,完成了1641个“一坝一策”方案。

  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调度下,全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及时启动实施,各项工作迅速展开。贵阳市在136个坝区中选择了46个坝区作为2019年重点进行打造,市财政预算重点向这些坝区倾斜,实现工作项目化、项目资金化。六盘水市2019年重点打造10个以上示范样板坝区,全市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作战图已制作完成。毕节市新引进和培育农业企业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8个。铜仁市在坝区产业发展模式上,大力推进思南、松桃、德江、印江等地的稻+鱼(虾、蟹、蛙)模式,进行综合种养,推进优质稻产业发展。黔南州启动实施坝区262个、33.2万亩,分别占全州坝区数量和面积的72.9%和45.8%。

  为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省委、省政府从顶层设计上出台了《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支持方式主要包括产值奖补、基础设施建设奖补、配套支持政策三个方面。省投促局牵头梳理招商政策和目标企业,共梳理出国家、省、市农业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文件38个,摘录汇编成册,完善了农业产业招商引资政策。

  按下快进键,跑出发展加速度;立下军令状,不破楼兰不收兵。在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监督检查、追责问责的“五步工作法”环环相扣、有力推动下,全省上下齐心协力,用实干谋发展,用实绩交答卷。

  同心举力,围绕“八要素”点土成金

  这是一套拳拳到肉、直击痛点的产业发展组合拳,更是一场必须要打赢的产业革命攻坚战。

  用好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和“五步工作法”,聚合各级各部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等各方力量,上下联动,多方给力,是推进500亩以上坝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方略。

  选择产业,市场需求是风向标。为让适宜坝区种植的蔬菜、辣椒、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落地生金,各级各部门积极调研市场,结合坝区的气候、土壤特征,选准产业路子。省气象局开展了600个坝区农业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精细化分析,为各市州制作了500亩以上坝区农业气象服务手册; 遵义市实行“坝长制”,对全市228个坝区全部实行“一坝一长”,由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别领衔一个坝区担任“坝长”。

  培训农民和技术服务,是实现产业发展的人力和技术保障。有关部门、单位、企业根据各自的优势,积极开展技术培训。贵州大学设立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办,通过互联网发布专家团队和服务队名单。承担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示范项目41项,积极培训农民1700余人次、技术骨干和二传手500余人次;贵州农科院围绕蔬菜产业项目,科研人员走出机关建联系点,并以威宁自治县宽广的数十个大坝子作为帮扶点,开展蔬菜种植技术指导。

  筹措资金,采取项目奖励、贴息贷款和企业自筹等方式,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省农业农村厅将蔬菜、辣椒、食用菌等适宜坝区发展的产业财政资金,以每个产业1亿元的财政资金优先安排在坝区。将今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重点向坝区倾斜。省财政厅会同省农业农村厅、省统计局制定并印发了《贵州省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奖补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组织方式,是实现产业发展健康运行的根本保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的组织方式,是最符合贵州地形实际、行之有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既发挥了龙头企业连接大市场的作用,又发挥了合作社组织农民、管理农民的优势,又保障了农民土地流转、务工及在合作社分红等收入,同时还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充分调动了企业、合作社、农民的积极性。这一组织方式,正在全省各地建立起来、推广开来,并不断探索实践。

  产销对接,是农村产业革命成败的关键一环。我省建立省市县三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产销调度机制,推动农产品在对口帮扶城市展销,在省外设立110个分销窗口。建立贵州绿色农产品直供直销通道,实施农校、农超、农医等对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在东南亚开设8个境外分销中心。搭建全省冷链体系运营管理数据平台,实现货、车、库有机衔接,销售渠道更畅。

  利益联结,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中得到充分体现。我省以“三变”改革为统揽,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进一步明确企业、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份额,帮助贫困户稳定获得订单生产、劳动力务工、入股分红等收益,实现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农村“三变”改革实现全省乡镇全覆盖,实现农民变股东496.75万人、人均增收481元,其中贫困人口125.16万人、人均增收828元。

  基层党建,是坝区实现产业升级发展的坚实保障。基层组织强不强,事关产业革命成败,事关农村改革发展根基。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基层组织强,则发展好,百姓富。在我省实施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各地乡村干部、驻村干部密切配合,各展所长,夯实基层战斗堡垒,推动产业发展的每一项工作都落细落小落实,让贫困户、村集体、龙头企业凝结成战斗力满满的“利益共同体”,让群众成为农村产业革命的推动者、受益者。

  又到金秋收获时,喜看坝区捷报传。实践证明,实施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正当其时,成效斐然,经验深刻,必将让贵州彻底摆脱千百年来“小农经济”的种种弊端,强力破解困扰贵州“三农”发展的瓶颈制约,让贵州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