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丽开(右)和丈夫在一起。张国欣摄
祝福
祖国繁荣昌盛,我们普通人有了走出家乡、实现梦想的机会。我从边境村落来到乌鲁木齐,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将近半个世纪,已经深深爱上了这里。我在这里交上了知心朋友,遇到了知心爱人,还有了自己的事业,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愿祖国越来越强大,祝各族同胞开心、快乐、幸福!欢迎大家来新疆做客!
新疆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游人如织。满丽开·斯依提和丈夫挽着胳膊,说说笑笑,漫步在人群中。这是这对老夫妻每周一次的购物时光。
17岁那年,满丽开来到乌鲁木齐,读书工作,结婚生子…… 如今,46年已经过去了。满丽开的家乡,在和田地区皮山县康卡尔柯尔克孜族乡,这是位于祖国边境线上的一个乡。
1973年的夏天,揣着新疆医学院(现新疆医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满丽开从家乡出发,先坐驴车转货车再转客车,走了8天时间,才来到了乌鲁木齐。
这是满丽开第一次离开家乡,也是她第一次结识这么多民族的朋友。满丽开所在的临床医学班的同学,来自全疆各地和西藏阿里地区,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藏、汉等民族。
回忆起当年的时光,满丽开感觉如在昨日。“刚到学校的时候,我们好多同学一句普通话都不会说。”满丽开说,同学们去学校小卖部买生活用品,只会用手指着说“要这个,要那个”。1年的预科学习后,满丽开和同学们可以用普通话交流了。
“我们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上自习,晚上在宿舍还要开‘卧谈会’。”满丽开说,语言通了,心就近了。在和同学们的相知相惜中,她逐渐融入了这座城市。
大学时光,满丽开不仅交到了知心好友,还邂逅了一生所爱。大三那年的春节,去亲戚家拜年的时候,她认识了哈萨克族小伙艾尔肯·艾力,也就是他如今的爱人。
艾尔肯回忆,几乎是在看到满丽开的第一眼,他就打算追求这个漂亮的女大学生。说起两人的爱情故事,满头银发的满丽开脸上泛起红晕。“他每天中午要骑半个小时自行车,到学校陪我吃饭。每星期都要给我写情书。”
当时,满丽开的哈萨克语还不太熟练,但维吾尔语不错。为了让满丽开了解自己的情愫,艾尔肯写情书时经常翻着维吾尔语词典,去寻找最浪漫最贴切的词汇。
满丽开的女儿说,新疆医科大学校门口的一棵老树,见证着父母的爱情。当时,还没有手机这些通讯工具,两人联络不方便,艾尔肯并不是每次到学校都能等到心上人。为了让满丽开知道自己来过,艾尔肯就会在那棵老树上挂一个铃铛,作为信物。
因为一个人,更爱一座城。毕业后,满丽开留在了乌鲁木齐,在一家国企的职工医院做了儿科医生。不久,她与艾尔肯结婚生子。
“我在一个科室,干了一辈子,从‘小满’变成了‘满奶奶’。”满丽开说,“因为我生活在多民族大家庭,会讲普通话、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等多种语言,和各族患者沟通起来基本没有障碍,单位几千名职工和他们的孩子,几乎都找我看过病。”
如今,满丽开走在路上,总会有人给她打招呼。有些叫她“满大姐”,这些是单位里的老同事;有些叫她“满奶奶”的年轻人,虽然她已经认不出了,但她知道,是自己曾经看过病的孩子们。
满丽开性格开朗,和单位的各族同事也相处得很好,还当上了工会主席。“单位就是另外一个家。”满丽开说,现在退休了,老同事们还会经常聚会,吃饭唱歌。
“我爱乌鲁木齐,这里有我的家庭,我的朋友,我的事业。”满丽开说。
对家乡的爱,也一直留在满丽开的心底,从未淡化。
退休后,满丽开每年都要回趟老家。相比当初自己来上学的时候,现在交通方便多了。坐飞机的话,一上午就可以到老家。坐火车更经济一些,头天晚上坐火车,第二天上午能到皮山县城,然后坐汽车,公路直接修到了家门口。家乡这些年的变化,让满丽开很欣慰。
“当年我外出的时候,家乡的人连粮食都很紧缺,一年吃不到几顿肉。现在,这里的好多家庭都买了小汽车。”满丽开说,因为康卡尔乡在边境线上,很多乡亲当了护边员。单这一项工作,每个月工资就有两千多元。“乡亲们都说,党的政策好啊,感谢共产党。”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