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小庄村在党的关怀下发生的巨变,王国龙激动不已。牛锐摄
祝福
在党的各项惠民政策支持下,我们紧紧依托民俗文化发展旅游产业,精准脱贫全面完成,社会治理和谐有序,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村民们住进了新房、开上了轿车,过上了好日子。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要用最美好的生活答卷、最坚定的发展信念、最豪迈的奋斗步伐,向伟大祖国献礼。我们要自豪地告诉祖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有我们土族儿女在!”祝伟大祖国国运昌盛,繁荣富强!
“捧起哈达,唱起歌儿,祝愿朋友吉祥,欢乐祝福长相伴……”7月的河湟谷地,正是油菜花怒放的时节,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小庄村迎来了旅游旺季。村民席玉秀唱起热情的祝酒歌,欢迎远方的客人。
席玉秀家是一座传统的土族四合院,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微风拂过,院中的菩提树落下点点黄花,美不胜收。“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开办农家乐、发展旅游业,幸福的日子比蜜甜。”席玉秀说。
“旅游兴村,是小庄村发展的法宝。这条路,凝聚着大家的智慧和汗水。”小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国龙说。今年是王国龙担任村支书的第10个年头,作为小庄村的领路人,他亲历了村子的发展变化。
说起过去的生活,54岁的王国龙眉头微蹙:“小庄村耕地少,零星分布在干旱的山梁上,地里只能种些苞谷、青稞,靠天吃饭。农闲的时候,大家无事可做,就聚在墙脚晒太阳。”上小学时,王国龙穿的是父亲用车轮内胎做的鞋子,拍毕业照时,他穿的是母亲的裤子和从邻居家借来的上衣。
“日子不能这么过。”头脑灵活的王国龙从事过许多行业,经过努力拼搏,在村里率先过上了好日子。1986年3月,王国龙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开始谋划如何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首先得有精神头,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王国龙说。为了聚拢人心、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他组织村民成立了土族安昭舞队,表演安昭舞、轮子秋、土族民歌等。县里有活动,就去县里表演;逢年过节,就在村镇表演。
表演很受欢迎,舞蹈队的名气越来越大。来小庄村看表演的人多了,就有了餐饮、住宿等需求。王国龙和几位村民一合计,利用自家庭院开起了集土族特色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小店。“那时候,我们还不知道‘旅游’这个词,只知道这么做比种地收入好,要坚持下去。”1992年,土族民俗旅游接待点在小庄村挂牌,旅游兴村之路在小庄村徐徐铺开。
发展旅游,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近些年,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小庄村实施了公厕、道路、广场、停车场建设,建成了集文化活动室、社区卫生室、便民服务中心、社区旅游服务中心等于一体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作为国家5A级景区互助土族故土园的核心景区,小庄村还建设了土族民俗文化展示中心、民俗文化广场等。
“为了拆除村里破旧的猪圈、杂物房、旱厕,王国龙挨家挨户做工作,白天不行就晚上上门继续谈,他就是拿真心换真心。”小庄村驻村干部殷羡芳说。
还原土乡韵味、建设新型社区,今天的小庄村摇身一变,成为特色鲜明的现代农村社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走在村里,映入眼帘的是宽阔整洁的村道,绿树红花与迎风摇曳的红灯笼相映成趣,土族风格的农家乐鳞次栉比。
焕然一新的小庄村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为了搭建更好的旅游经营平台,小庄村成立了旅游协会和花袖旅游服务公司,对村里100多家农家乐进行统一管理,同时推行“党建+协会+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实现转型升级。
“过去我们发展的是农家乐,现在要提档升级发展民俗旅游,让游客住下来、留下来。土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瑰宝,我们要让游客深入认识土族文化、体验土族文化。”王国龙说。思路带来出路,如今小庄村全村九成以上劳动力从事和旅游接待相关的工作,2018年全村接待游客突破68万人次,人均收入达1.48万元。
对小庄村村民来说,王国龙既是领路人,也是贴心人。每天早晚入户是王国龙的例行工作,从邻里关系到生活情况,事无巨细,他都要了解。走在村里,无论看见谁,他都要聊上几句:“今天有几桌客人?”“明天的演出准备得怎么样?”……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红红火火的文旅事业不仅提升了小庄村民的幸福指数,还吸引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创业、外地人员前来就业。“现在小庄村的外来务工人口已经超过了本村人口,有土、藏、回、汉、撒拉等多个民族。不管是哪个民族,我们都是小庄村的主人,都要互帮互助。”王国龙说,“我们要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祝酒歌响起,小庄村又迎来新的客人。王国龙站在村委会二楼凝望着观看表演的游客,若有所思。发展不会止步。村史馆、福利院、后山花海、多媒体培训教室……一项项新规划已被列入小庄村发展手册,土族乡村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