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车从绿春县城出发,沿曲曲弯弯的盘山公路行进87公里,用时3个半小时,才到达靠近中越边境的拉祜寨。
如果不了解情况,看见拉祜寨中干净整洁的水泥村道、一栋栋民族特色浓郁的砖混小楼,没有一个外来者会相信,拉祜寨在2016年前会是一个只有数间窝棚的深度贫困村。
拉祜寨隶属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是一个拉祜族聚集村寨。全村有33户168人,全部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以前周边村寨的人都看不起我们,现在寨子变好了,我们一定要把脱贫攻坚干好,努力超过他们。”坐在自家敞亮的新房里,一提到拉祜寨的未来,59岁的拉祜寨党支部书记杨立甫便两眼放光,虽然汉语说得磕磕绊绊,却掩饰不住他的兴奋劲。
短短三年多时间,是什么让老支书杨立甫有了赶超周边村寨的底气和勇气?
安居房暖民心
拉祜寨属于典型的民族“直过区”。
据平河镇党委书记李成昆介绍,在新中国成立后,靠着政府的帮助,拉祜寨村民才彻底告别原始生活,融入到现代社会。虽然政府帮助建盖了住房、分配了土地,但因当地交通、信息闭塞,村民观念滞后,加之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2016年以前,拉祜寨的村民依然习惯于靠山吃山,生产力低下,寨子里的土地也荒废了,被村民私自卖给了周边村寨,村民一直靠政府救济生活。很多村里的小孩小学没读完就辍学了,村民大多不会讲汉语。
“拉祜寨是绿春县脱贫攻坚工作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2015年10月14日,刚上任不久的红河州政协副主席、绿春县委书记李国民前往拉祜寨调研,当看到村寨里只有几间石棉瓦、塑料布搭建的破窝棚,很多村民家中最值钱的家当只有一口铁锅时,他不禁眉头紧锁,回到县里后立刻召开脱贫攻坚工作会,向全县发出了“拉祜寨不脱贫,绿春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就会大打折扣”的动员令。
随后,牢记着“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使命,29名从各级各部门抽调的业务骨干组成的扶贫队进驻拉祜寨。
拉祜寨自此拉开了变革的序幕。
在政府的扶贫资金投入下,2017年1月,历时9个月,33栋二层砖混结构的安居房在拉祜寨建成,道路硬化、自来水入户及活动室、公厕、文化广场等配套工程也同步完工。政府为村民配齐了桌、椅、床、电视、冰箱等家具家电,帮助拉祜寨村民赶在春节来临前搬进了新房。
“党的政策好,让我们住进了新房,现在再也不用担忧刮风下雨了。”在拉祜寨生活了大半辈子,风餐露宿过,也住过茅草屋、破窝棚,安居房让杨立甫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发展生产干劲十足
“原来靠政府救济,领了补贴就换酒喝,三五个人围着一桶方便面也能从早喝到晚。”这个曾经在拉祜寨很常见的生活场面,一直让58岁的朱福忠难以忘记。
朱福忠现任平河镇平河村委会党总支副书记,因20多年前曾在大头村委会担任过村干部的经历,对拉祜寨比较熟悉,在组建驻村扶贫队时,他服从党委政府安排参与了驻村扶贫。朱福忠深知,要让生产技能欠缺、内生动力不足的拉祜寨村民革除思想和精神之困,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靠耐心一天天去引导。
参与驻村扶贫的绿春县政协党组成员、拉祜寨临时党支部书记李晓忠回忆称,才进驻的那几个月,驻村扶贫队员每天起早贪黑,像保姆一样,催促村民早起,手把手教村民刷牙、洗脸、洗碗筷、打扫卫生,亲自到地里教授村民锄地、种植技能,基本上没有睡过什么安稳觉。
“我们将牙具发给村民,还亲自为村民示范刷牙技巧,没想到过几天到村民家中一看,村民拿着一把牙刷在轮流刷。”李晓忠表示,单培养村民养成健康的刷牙习惯,就花了不少功夫。
在依法收回拉祜寨村民的土地后,靠着驻村扶贫队锲而不舍的付出,拉祜寨村民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劳动潜力被一步步激发,村民逐步掌握了玉米、稻谷、蔬菜等的种植技术,在实现粮食自足的同时,村里还种植了10余亩黑木耳和165亩优质茶叶。
如今,即使遇到下雨天,只要雨势不大,村民们都会前往地里劳动,这让李晓忠十分欣慰。
“现在我们每天都是早早起床,打扫卫生,然后带着干粮在9点出发去地里种茶叶、干农活,下午5点后才回来。”26岁的拉祜寨村民王久才自豪地表示,在2016年前,一家人的收入主要靠政府补贴,如今加上种植黑木耳等经济作物,年收入已达到了1.8万元,未来茶叶采摘后,收入还将持续增加。
生活有了起色,像大多数村民一样,王久才每天都干劲十足。
据绿春县提供的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底,拉祜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元,基本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2019年,拉祜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超过4000元。
从“不思进取”到“不安现状”
住好、穿暖、吃饱后,村民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在驻村扶贫队党员干部的言传身教下,王久才主动带领村民发展生产,并于今年成为了村里的入党积极分子。
自2007年起,33岁的拉祜寨村民普立嘎一直在外打工。看到家乡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发生的巨大变化,普立嘎回到了村里,成为驻村扶贫队的得力助手。
靠着学习领悟,普立嘎也学着干起了“包工头”。2018年4月至8月,他带领15位村民到附近村寨承包管理香蕉地,平均每人分得8000元。2018年9月至12月,他又带领5位村民到绿春县牛孔镇小阿谷村承接水渠修建,平均每人收入在5000元以上。
在普立嘎的带动下,目前,拉祜寨已有14人在外打工。
通过政府发放的电视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加上驻村扶贫队的耐心引导,村民越来越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家庭的希望在孩子,孩子的希望在教育”这句浅显易懂的话,被印在了拉祜寨的房屋上,也刻在了拉祜寨村民的心里。
“如果没有扶贫队,我早就不读书了。”自2017年到红河州蒙自市读中专后,16岁的普立好成为村里学历最高的人。有了国家教育扶贫资金的帮扶,加上李晓忠牵线的好心人的资助,他基本可以免费读完中专。
在蒙自学习生活两年来,就读汽修专业的普立好熟悉了汽车这个现代工业产品的基础构造。每逢节假日回家,村里的同龄人都会围着他,询问在蒙自学习生活的场景,热切的询问中满是羡慕。
“我要争取再读大专,毕业后到外面找工作,赚钱给父母,回报那些帮助过我的好心人。”朴实的话语透露出普立好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目前,除普立好外,拉祜寨有28名小学生,其中有10人将于9月份升入镇上的初中,全村无辍学情况发生。
“拉祜寨的脱贫工作做好了,就再也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我们,绿春县在2019年脱贫摘帽,我们信心十足。”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三年多后,看到拉祜寨这个曾经的“硬骨头”被啃下,李国民终于舒展了眉头。
(编辑:李鹏臻)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