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昆明市森林覆盖率仅为25.04%,活立木蓄积量才1568.8万立方米。
2008年,昆明市森林面积达到1356.89万亩,森林覆盖率45.05%,森林蓄积量3941万立方米。
2018年底,昆明市森林面积达到1564.0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9.57%,森林蓄积量5838万立方米。与10年前相比,森林面积增长了15%,森林覆盖率增长4.52个百分点,森林蓄积增长了48%。与1963年相比,森林覆盖率增加24.5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45个百分点。
在8月15日举行的“昆明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昆明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正平用一串串数据证明:“莽莽群山抱古城”,是历代林业人与全市人民群众一道,用辛勤和汗水铸就美丽春城的绿色底色。
坚持保护优先,共保存有古树名木58563株
全市天保区1564.5万亩森林得到有效管护,已建立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类型的保护地14个面积225万亩。全市陆生野生动物达到460种。在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察到的鸟类比保护区设立前多62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种群数量从27只增至58只。红嘴鸥已成为昆明的一份子,观鸥、喂鸥已成为昆明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全市共保存有古树名木58563株。14个国有林场森林覆盖率平均达到70%,贡献了全市超过5%的森林蓄积量。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恢复,湿地面积达到90.68万公亩,全市认定重要湿地1块、一般湿地8块;一批风景宜人的湿地公园建成相继开放,成为人民群众休闲观景的好去处。绿色春城。 云南日报供图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森林覆盖率排名省会城市第四
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陡坡地治理、廊道面山绿化、“省市联动·绿化昆明·共建春城”植树活动等国家和省市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天保工程造林育林282万亩、退耕还林及陡坡地治理250.58万亩、“五采区”等面山廊道生态修复9.84万亩。70年共造林绿化1091万亩。
2009年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快全市生态建设绿化造林的步伐,每年造林育林50万亩以上。2013年,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全国省会城市中,昆明的森林覆盖率排名第四(杭州66.83%、福州57.26%、长沙54.82%、昆明49.57%)。
加快结构调整,成为全省最大的林产品集散地
以产业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为核心,推动林产业转型升级,全市林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2018年产值达到158亿元,形成了以观赏苗木、木制品加工、林下经济、特色经济林为主的主导林业产业。
现有苗木基地33.67万亩,产值达48.6亿元,宜良观赏苗木成为全国“五大”苗木基地之一。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达146家,产品品种达160多种,初步形成了辐射全省的林产业企业群。建成有一定规模的林产品交易市场4个,年交易额突破100亿元。昆明市成为全省最大的林产品集散地和消费市场。发展以林菌、林药、林下养殖、森林景观利用主要模式的林下经济98万亩,产值19亿元。建有市级森林庄园10个、林下经济示范基地42个。发展以核桃、板栗为主的特色经济林面积达到223万亩,年产量13万吨;121万林农直接受益,人均累计获得收入2170万元。绿色春城。 云南日报供图
深化林权改革,林农得实惠、生态受保护
昆明市自2007年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前主体改革已全面完成,配套改革深入推进。
全市确权登记林地1667万亩,确权率98%;发放《林权证》25.57万本。建立了覆盖全市的林权管理服务体系。全市共流转林地20.72万亩,流转金额4.78亿元;办理林权抵押贷款登记14.52万亩,贷款金额13.29亿元。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取得一批成果,林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已达40余家,林下经济经营权、林木权登记发证及抵押贷款日益活跃,已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110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了林地产权、放活了经营权,解放了林业生产力,林农得实惠、生态受保护。
助推脱贫攻坚,23万余贫困人口受惠
按照“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要求,坚持“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工作优先对接、措施优先落实”的原则,对贫困县区在退耕还林、生态护林员、生态效益补偿、生态建设专项工程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通过实施生态补偿、生态建设、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林业项目助推贫困县脱贫。2016年以来,林业各类生态补偿建设资金累计投入14.25亿元,惠及禄劝、东川、寻甸三县区约378个贫困村、605万户贫困户、23.1万贫困人口,户均增收1615元,有力支持了贫困地区脱贫。绿色春城。 云南日报供图
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
“昆明的林业生态关系到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生态区位极为重要。”张正平说,昆明林草工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严守生态红线,守护好昆明这片绿水青山。
接下来,昆明将继续开展生态建设,森林资源总量扩大与质量提升并重,着力在滇池流域面山、城镇村庄面山、旅游景区、交通廊道“三沿”(沿路、沿河湖、沿城镇)区域开展持续增绿扩绿,提升城乡景观形象和绿色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天保工程、退耕还林、陡坡地治理、廊道面山生态治理、“美丽公路”建设等造林绿化重点工程,每年完成50万亩的造林育林任务。同时,统筹做好脱贫攻坚和林草发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提升贫困人口持续增收能力。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和林草“放管服”改革,在总量上做大、产业上做强、品牌上做优做特,保持林业产值在15%左右的年增长速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绿色优质的林产品。
(编辑:李鹏臻)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