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边“淬炼”成长山东省创新教育援疆模式,组织千余名在校师范类大学生“组团式”支教南疆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李志浩 发布日期:2019-08-1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中心幼儿园,山东枣庄学院支教大学生(左)与孩子互动。丁磊摄
 
  在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八一中学,山东枣庄学院支教大学生和当地老师讨论考卷试题。 丁磊摄


  因为支教南疆的中小学,山东临沂大学的李玉娜和她54名同学错过了一生中珍贵的大学毕业典礼,却在遥远的大漠边体验了一次独特的成长。

  6月是高校的毕业季,也是中小学孩子们的期末备考期。为了陪孩子们度过整个学期,李玉娜和同学们没有在6月底前赶回山东。临近期末考试,作为实习支教老师,上课、出题、阅卷,他们每人要承担多项任务。

  6月21日是临沂大学的毕业典礼。当天,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在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支教半年的他们,身着学士服,通过远程视频直播见证了母校的毕业盛典。家人朋友远在万里外,有的支教大学生落了泪。

  几天后,为了不给这55名支教边疆的同学留遗憾,临沂大学领导专程进疆。国歌奏响,校歌继起,母校的领导和老师为他们拨穗正冠、颁发学位证书。看着母校拍摄的毕业留念短片,李玉娜的身边再次有人落了泪。

  “每天起床都伴随着孩子们的笑声,精心努力上好每一天课,放学后目送孩子们离开。晚上看星星,天空静谧而神秘,星星都格外亮。”支教近尾声时,李玉娜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如今,支教期满的李玉娜和同学们都已回到了内地。回想起这段援疆经历,她的眼眶红了,她想念支教的日子和纯真的孩子们,希望以后还能再回新疆。

  从2018年以来,已有1000多名像李玉娜这样的山东在校师范类大学生先后支教南疆。

  每当有人问起:为什么要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到遥远的南疆支教?

    “那边的孩子需要更好的教育。”李玉娜的回答简单干脆。

  近年来,新疆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覆盖和改革力度,成效显著,更注重学生综合发展的课程体系、更标准规范的教材、更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在南疆校园里普及。

  但这同时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东援疆干部、喀什地区教育局副局长崔升平说,作为国家级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区,南疆四地州吸纳人才的能力有限,增补符合新标准的新教师仍需时间,师资短缺问题制约南疆教育改革深入推进。

  2018年初,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援疆模式,山东省尝试将在校师范类大学生“组团式”派往新疆实习。实习支教以一学期为一批次,范围涵盖幼、小、初、高各学段,帮助喀什地区填补师资缺口。

  选派大学生是否为“赶鸭子上架”?“几个支教实习的大学生非常优秀,我特别想把他们留下来。”喀什地区疏勒县八一中学校长刘承山说,实习大学生对于他们来说有如“一股新鲜血液”。尽管是在校生,但因为接受过师范专业教育,会备课会讲课,上手很快。

  “这些实习支教的大学生不仅承担了大量教学任务,还积极参与学生管理、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崔升平介绍。在多所受援学校,不少校园的墙壁上都绘有大幅壁画,走廊也挂有精致的画作,这些都是由实习大学生牵头创作的。

  崔升平表示,实习是师范类专业的必修课,过去山东省师范类专业大学生都在省内找中小学实习。援疆支教项目创立后,给了有志到边疆锻炼的大学生新机会。通过自愿报名、层层选拔,有能力有意愿的同学到南疆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来自山东枣庄学院的李芊慧,在疏勒县八一中学教英语。正值课间休息,李芊慧和同样来自枣庄学院的几名支教同学在走廊闲聊。其间,经过的学生们不时驻足停留,并加入她们的聊天,话题从考试一直到“老师走后会不会想我们”,师生如同朋友,笑声连连。

  李芊慧说,枣庄学院此批来支教的大学生一共有201人,分散在县城及偏远乡镇的8所幼儿园、小学、初高中等。

  短短半年,“90后”的她感觉自己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我们201人教授的班级将近600个、学生总数近3万人,平均每人周课时量20余节,现在上课一点都不怵了。生活上,我们自己买菜、自己做饭。”

  住宿统一管理且免费,日常管理由高校带队老师负责,交通及生活费由山东援疆资金补贴。工作之余,李芊慧和同学们没有后顾之忧。

  李芊慧等支教大学生在返回山东后,习惯了为新疆“现身说法”的新角色,成为传播新疆实情、吸引更多同学到边疆历练的“柔性”渠道。日前,在枣庄学院下半年支教招募中,报名人数3倍于所需人数。

  在喀什援疆马上3年的崔升平感慨,南疆是一片历练自我的大好天地,“很多大学生有理想情怀,愿意来边疆锻炼,在这儿能有一番新的体验和收获。”

  刚刚送走李芊慧等近10名大学生、正期盼9月新一批支教大学生到来的刘承山表示,实习支教大学生为南疆基层教学带来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难能可贵”。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