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正酣 怒水青山绽笑颜
来源:云南日报 李寿华 通讯员 罗金合 发布日期:2019-08-0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2018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有19个贫困村出列、3.02万贫困人口脱贫;全州种植草果108万亩、核桃200万亩、漆树30万亩;全州贫困人口从2011年底的31.29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4.29万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990元增加到2018年的6449元。

  特殊的历史进程、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自然条件,让贫困如身之影子,缠绕着怒江的山山水水,伴随着怒江人每一个前行的脚步。冲出贫困的阴霾,走上脱贫致富路,是怒江各族人民最迫切的愿景。

  从送米给物到产业开发,从零散扶持到集中攻坚;从传统种植结构调整到志智双扶……一波又一波的精准扶贫浪潮,让千山阻隔的贫困山寨如浴阳光晨露,日益欣欣向荣。

  盯项目抓落实,夯实脱贫根基

  怒江的州情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面是全国最贫困的民族自治州之一;另一面是全国资源最富集的民族自治州之一,拥有世界级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盛夏的怒江大峡谷,一处处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让我们切实感受到怒江各族人民急切奋进的足音:保泸高速工地,一座座桥梁跨江过涧;美丽公路蜿蜒向北,串联起一个个贫困乡镇;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车来人往、欢声笑语;高山村寨,草果、核桃枝繁叶茂……

  项目是第一推动力,抓好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才有支撑,脱贫攻坚才有基础,后发赶超才有希望。

  近年来,怒江州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抓发展的“牛鼻子”和脱贫攻坚的首要工程,打破制约瓶颈,激活发展引擎。

  今年底将通车的美丽公路,让沿线一市两县30万各族人民彻底告别行路难。草果、核桃、羊肚菌、重楼、松露,这些藏在密林的农产品、山珍,将伴随着穿梭车辆出州达省,拓宽山区百姓的增收渠道。

  总投资35亿元的怒江绿色香料产业园区有序推进。未来,怒江的草果、咖啡、砂仁、花椒将在这里进行精加工、深加工,销往沿海发达城市。几万香料种植户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怒江脱贫致富产业有了长远发展后劲。

  年底投入运营的兰坪通用机场和即将开工建设的兰坪至剑川、鹤庆高速公路,为怒江融入大滇西旅游圈,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平台,将极大加快兰坪这个怒江州人口大县和资源大县的脱贫攻坚步伐。

  而遍布“三江”两岸的易地扶贫搬迁点项目建设,让10万贫困群众搬离大山,奔向美好新生活。

  地处碧罗雪山之巅的木楠是泸水市大兴地镇最为偏僻的山寨。以前,村民到镇上赶集,得走七八个小时的山路。“一包水泥到村里,光运费就30元。没有公路,什么也发展不了。”村民麻秀方说,从维拉坝集市到木楠的公路项目实施后,水泥路进村联户,群众挖梯田,种水稻,养牛养羊种中药材,盖起了栋栋新房,脱贫致富的劲头十足。

  “现在,以前不敢想、不会想的好事,全在眼前了。”麻秀方今年乔迁新居,圆了十几年的安居梦想。

  安居工程、产业建设、交通扶贫等一系列精准帮扶项目的实施,创造了怒江“每天都在变化,每时都在进步”的脱贫攻坚奇迹。峡谷大地日新月异,各族人民以前不敢想、不能想的美好生活,逐渐变成现实。

  “怒江州的贫困是条件性贫困和素质性贫困,是资源丰富、欠开发、欠投入的贫困。只要各族人民努力奋斗,这种贫困状态是可以改变的。”怒江州州委书记纳云德说。

  今年初,在脱贫攻坚关键时刻,怒江州委启动“盯项目、转作风,抓落实、促脱贫”主题实践活动。围绕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及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州级四套班子成员以上率下,领取任务交办清单,挂联负责具体的重大项目推进落实情况,一抓到底。各县(市)、各部门自定任务清单,常抓不懈;村级施工图的项目分解到挂联单位和驻村干部,形成脱贫规划在一线制定、进度在一线督查、问题在一线解决、干部在一线培育的工作模式,促进精准扶贫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

  干部鼓足劲,群众有底气。当前,怒江向深度贫困全面发起总攻,上千名干部下沉到乡(镇)、村一级盯项目、抓生产,苦干实干亲自干,解难题破硬核。“怒江缺条件,但不缺精神、不缺斗志”的脱贫攻坚干劲正在涌动。一大批事关全州发展大计和民生福祉的大项目在峡谷大地落地生根,仅今年3至4月,怒江就集中开工2批38个项目,总投资达87.83亿元。

  立足优势,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亚坪,福贡县一个美丽的边境小山村。以前,村民守着几亩山地,种着不变的作物,受着一样的贫穷。增收无门、致富无望,贫困如打了死结的绳套紧紧勒在村民的脖子上。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3年前,亚坪新的党总支成立。新班子立足亚坪优势,修公路、抓产业、整治人居环境。短短几年,亚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泥路跨河越涧入农家,新楼房依山就势,宽敞亮丽。而遍布房前屋后、山林水涧的12500亩草果、10000亩云黄连、1000亩茶树,不仅改善了环境,也让群众的“腰包”日渐鼓了起来。一个邻里和谐、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美丽新亚坪在千山万壑中展露新颜。

  怒江有丰富独特的生物资源,蕴藏着形成特色经济体系的广阔前景。过去,为了吃饭,山区老百姓靠陡坡垦殖、广种薄收的方式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地越种越瘦,人越过越穷。

  “怒江的希望在山,潜力在山,优势在林。”精准帮扶中,怒江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充分利用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多样性的特点,大力发展“混农林业发展模式”,持续深入开展种植结构调整,做好山区开发、林业经济、生态农业三篇文章。加快以草果、核桃、漆树等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引导群众从种植粮食作物向发展经济产业转移。

  盛夏,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茨开镇丹珠村委会临江地面,一条20公里长的绿色长廊里,弥漫着草果的清香。乡村公路边、草果地里,处处是忙碌的人群,满是汗水的脸上,绽放着丰收的喜悦。

  “仅草果一项,去年就收入150万元。”丹珠村委会主任余茂才告诉记者,靠大面积发展草果,全村282户862人目前只有13户35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底就可以脱贫出列。

  “现在,群众的土地收益越来越多。过上更好日子的信心更足了。”余茂才说。

  去年,贡山按各乡镇、村寨的地域、气候、海拔等实际,发展了1.2万箱(群)中华蜂养殖、21.6万亩草果种植、24.2万亩木本油料种植、1.1万亩中草药种植,走出了一条靠山脱贫、靠山致富的产业扶贫之路,极大地改变了群众有林缺地、有物缺钱的状况,给全县今年实现脱贫摘帽提供了产业支撑。

  “以前总以为在山坡上多种几亩包谷就能脱贫致富。而这几年的实践证明,种好草果、重楼,保护好生态,独龙族人民才能够赚大钱,实现大发展。”独龙江乡草果种植户木文忠的这个感受,是怒江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把高原生态特色产业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发展之路,实现绿色发展的一个生动实践。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啦井镇布场村委会,漫山遍野的核桃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果满枝头,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60多亩核桃,挂果的有20多亩。若市场价格好的话,今年收入2万元没有问题。”村民和海平看着满山的核桃林,一脸喜悦。

  这几年,布场村盘果兴林,发展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木。如今,4000多亩核桃、花椒成为山腰的“绿色银行”,全村902人增收有路,致富有望。

  宽敞的厂房里,草果、竹叶菜被送上现代化生产线,清洗、加工、包装后,运送到各大城市,成为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福贡县大峡谷生态农副产品加工交易中心把怒江峡谷两岸山茅野菜变成高山老百姓的赚钱产业。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持续深入的特色生态产业建设和种植结构调整,激活了怒江广袤的山林。“春种一山坡,秋收一箩筐”的单一包谷种植业态,渐渐被草果、重楼、中药材、羊肚菌、茶叶等绿色产业所替代,增收来源实现多样化。

  目前,怒江完成51.28万亩退耕还林还草,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63万户8.95万人。草果种植面积108万亩、核桃200万亩、漆树32万亩,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402个。培育出高黎贡山猪、独龙牛、绒毛鸡、独龙鸡、怒江草果、老窝火腿、贡山黑松露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初步建立了以优质中药材、木本油料、特色经作、特色畜禽、高山杂粮5大特色产业为主的生态多样性产业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增加农民收入的“两全共进”新路子。

  搬出大山,奔向幸福新生活

  前有江、后有山,无山不成村、无坡不成地。恶劣的地理环境,使大部分怒江群众不得不分散居住在高山密林和陡峭山坡上。住木板房,吃包谷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让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区的群众挪穷窝,搬离大山,进城入镇,是怒江的现实选择。

  走进福贡县匹河乡托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映入眼帘的便是依山傍水、整齐划一的特色民居和草果编织车间忙碌的村民。

  从高山自由耕作的农民,到集镇朝九晚五的打工族,搬迁户阿花妹逐渐习惯这种按时上下班、有规律的生活节奏。

  “在山头上,住的是篱笆房,吃的是包谷饭。如今住上了新楼房,在‘扶贫车间’打工,生活全变了。全靠党的好政策,我们怒族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今昔对比,阿花妹感慨万分。

  徜徉在托坪搬迁点,草果编织车间、爱心超市、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一景一物都是“怒江每天都在变化,每时都在进步”的生动体现。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如阳光雨露,让世代饱尝贫穷之苦的托坪村民告别穷日子,奔向新生活。

  2018年底,怒江州易地扶贫搬迁原规模任务62个集中安置点全部建成,3万多贫困群众搬离大山。今年底,63003名贫困群众将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到州府、县城和乡(镇)生活居住,开启美好新生活。

  挪了穷窝,更要断穷根。怒江将搬迁后的产业、就业帮扶措施细化到点、到户、到人,分门别类开展劳务技能、旅游、厨艺、家政、种植养殖等培训,实现从单纯的物质脱贫向思想精神脱贫、技能脱贫转变。引导搬迁群众经营好迁出地的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促进土地流转经营。发展草果、茶叶、养蜂产业,建设带动就业强的劳动密集型扶贫车间。让搬迁群众有文化传承,有产业支撑,有就业渠道,有发展后劲。

  “易地扶贫搬迁最大的成就是搬迁群众思想观念的变化。”纳云德说,搬迁后,群众思想在变化,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在改变,内生动力在不断被激发。这是怒江脱贫摘帽的底气和希望。

  青山叠翠,怒水欢歌。

  阿花妹唱着欢快的民歌,走进草果编织车间。“多苦多学一些,多编几件草果箩筐,多挣几块钱。更好的日子在后头呢!”

  怒江每天都在变化,每时都在进步。这是怒江的现实写照,更是峡谷儿女对未来美好怒江的期盼。

(编辑:何博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