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为了“一个民族不能少”的承诺—— 四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7-30浏览(361)人次 投稿收藏

  □ 本报评论员

  在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云南省宣布,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这3个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率先实现整族脱贫,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

  从一步跨千年再到脱贫奔小康,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的完美诠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担当精神,镌刻出中国反贫困斗争伟大决战的时代画卷。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诞生的“精准扶贫”思想,引领着广大贫困地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朝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坚实迈进。

  行百里者半九十。虽然目标就在前方,但脱贫攻坚的任务依然艰巨。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11个在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地区是短板,更是难点和重点。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要践行“一个不能少”的承诺,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真刀真枪解决问题。我们要对照党中央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政方针,逐一检视兴边富民行动、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各项工作,看是否统一到党中央的最新精神上来。要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逐一检视我们是否学深悟透、落细落实。要对照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各项迫切要求,逐一检视我们是否拿出了政策举措、实招硬招。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我们既要考虑到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又要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要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把对民族地区实行差别化政策、对口支援体制机制的政策动力和民族地区脱贫的内生潜力结合起来;要紧扣民生问题、发挥资源优势、搞好扶贫开发、加强边疆建设,既坚持一定标准,又不好高骛远,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民族地区发展。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只有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我们才能说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建成,才能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也才能无愧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