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书香能致远。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文化繁荣,都离不开阅读带来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力量。
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将于4月23日至25日在山西太原举办。本次大会主题为“培育读书风尚 建设文化强国”,将聚焦推动新时代全民阅读,举办论坛、阅读推广等多项活动,进一步营造全社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从“倡导全民阅读”到“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已经连续12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天,阅读正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各大图书馆到馆读者人数屡创新高,热门图书签售会大排长龙,图书市集人气火爆,数字阅读蔚然成风……在人工智能重塑知识生产与传播范式的今天,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将阅读视为精神的“刚需”,在书香中寻找心灵的栖居。
读书以明志。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对话,与古人对话,与大师对话,与不同文化对话,而最终其实是与自己对话。“95后”青年作家马骏从《我与地坛》的阅读者成为“骏马奖”获得者,那个被文学之光照亮的轮椅少年,也成为了一束光;“外卖诗人”王计兵在路上7年,写诗近6000首,他说,“阅读让我最迷茫的时候,看见了前方的道路,是我内心的一盏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诚,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胆识……这些精神通过书籍穿越时空,至今仍激荡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在书中树立远大志向,找到人生方向,为正确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打下深厚扎实的基础,不仅是为个人成长奠基,更是为民族复兴挺膺担当。
读书以养德。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和深度阅读,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途径。读《论语》可知“仁者爱人”,读《孟子》可养“浩然之气”,读《史记》能“知古以鉴今”。经典著作如北斗,为人生指引方向;如清泉,润物无声地滋养品格。“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对于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年,还是“知天命”的中年人,都需以经典为养分,在阅读中锤炼心志,这种熏陶非一日之功,需“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当书中的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会明辨是非、知晓荣辱。当书香成为一种社会氛围,人民思想境界不断提升、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
读书以润心。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工智能或许能改变阅读的形式,但文字承载的思想深度、情感温度和文化厚度永远无法替代:亲子共读时的温馨耳语,读书会上的思想交锋,都是治愈现代人精神焦虑的良药。从孔子“韦编三绝”的执着,到朱熹对“读书百遍”践行,这种精神扎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中,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它永远是我们这个民族走向未来、向上向善的动力。通过阅读,我们学会欣赏文字之美,感受思想之深,体会生活之真。这种精神上的富足,远比物质享受更能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