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五、六、日晚上7点到9点半,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的民族风情园内,数百名身着民族盛装的村民,登上广场长廊改成的T台,展示民族服饰之美。
近年来,随着“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兴起,展示民族服饰之美的“村T”成为“村字号”新时尚。
“村T”现场。
据“村T”发起人、苗族设计师杨春林介绍,2024年下半年,凯里市“村T”举办了432场活动,展现了40多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参与表演人数超3.1万人次,全网话题传播量近亿次。
杨春林是凯里市湾水镇江口村人。2007年,他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是村里的嬢嬢们帮他凑齐的学费。大学期间,他勤工俭学,售卖苗族银饰、刺绣服饰,赚取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他也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商机。
毕业后,杨春林以自己的苗族名字为品牌,结合苗绣非遗技艺创立了国潮品牌“古阿新”,通过运用“老绣新生”的概念,以旧布改造、老绣新用等方式进行设计创新。他将苗绣、侗绣、水族马尾绣、布依族贴布绣、苗族银饰、苗族蜡染等非遗元素进行融合,让优秀传统文化和时尚潮流擦出了别样的火花。
经过多年的拼搏,杨春林从一家仅9平方米的实体店,做到300平方米的北京前门大街店,再到成都、贵阳等地的连锁店,他也成了乡亲们口中的“成功人士”。但杨春林常常会想起那些凑钱给他去读大学的嬢嬢们,他想为她们做点事情。2024年,凯里市实施“凯旋归来·荣归故里”工程,他决定回到家乡,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2024年上半年,杨春林带着母亲去国外走秀,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吸引了海外观众的目光。“这么多人喜欢我们的民族服饰,能不能搭建一个展示平台,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办过3000余场次时装秀的他,萌生了在家乡举办一场“村T”的想法。
2024年7月,杨春林回到家乡,给父老乡亲们举办了第一场服装走秀。这场秀以村里的乡亲们为主角,展示了苗族服饰和非遗刺绣技艺。“虽然大家没有经过专业的走秀训练,但是大家展示出来的热情和自信,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的喝彩声和掌声。”杨春林说。
此后,这个由村民共同参与策划、组织表演的民族服装秀风靡一时。“草根模特”们穿上民族服装,自信地展示个人风采。杨春林还将苗绣、银饰、非遗美食、芦笙舞、农耕工具等搬上T台,让非遗技艺与乡村文化交融碰撞,焕发出时代光彩。
与其他“村字号”的活动一样,“村T”也成为撬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的“支点”。
在凯里苗侗风情园,“绣里淘”非遗集市与“村T”同步开放。615家商户汇聚于此,游客通过沉浸式体验,与蜡染、苗绣、银饰等非遗技艺“零距离”接触。游客可亲手制作蓝染方巾,或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苗绣针法,非遗从“可看”变为“可触、可购、可传承”的文化符号。
在凯里市民族风情园内,数十家售卖民族服装、饰品的店铺热闹红火。“自从有了‘村T’,园内热闹多了。”服装店主邰胜芝说,“村T”带火了民族服装,2024年她收入达20万元。
从T台到生活场景,非遗的活态展示也带动了村民增收。79岁的苗族老人潘玉珍,既是T台模特,也是非遗手工艺人,她将自家制作的银饰与蜡染服饰带上舞台,并通过直播带货,年收入10万元以上。
数据显示,凯里市与“村T”关联的非遗工坊已覆盖50余个村寨,直接提供就业岗位超3000个,村民人均年增收超1.2万元。
不仅是本地人,不少来自广西、云南、湖南等地的村民,也带着他们的民族服装,千里迢迢赶来参加“村T”。
通过“村T”舞台,游客不仅欣赏了民族服饰之美,还走进村寨与村民交流互动,深入了解非遗背后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据统计,2024年1月至10月,凯里市累计接待游客2530.80万人次,同比增长13.1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2.06亿元,同比增长16.88%;游客人均花费1233.05元,同比增长3.26%。
从山村出发,走向地球村。如今,“村T”已经跨越山海,走向世界,在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惊艳亮相。一位位“草根模特”不仅展示着中国非遗和民族服饰之美,更向世界传达着新时代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