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钰尼委员:让更多青年与非遗“双向奔赴”丨代表委员通道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5-03-1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我从事的工作正是让非遗融入时代节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3月7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创始人杨钰尼走上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讲述了青年与非遗“双向奔赴”的故事。

  杨钰尼接受媒体采访。 记者 郑涵月摄

  杨钰尼是在世界文化遗产——云南哈尼梯田间成长起来的“95后”哈尼族姑娘。2016年,读大学的她利用寒暑假期返乡创业,在家乡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创立了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开设非遗选修课,推动非遗进校园,教孩子们跳彝族的乐作舞、唱哈尼族民歌《阿迷车》,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生力量。

  9年来,中心培养了3000多名小小传承人。“有一位年仅7岁的学员举着小手跟我说,‘钰尼姐姐,我长大以后也要当传承人。’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孩子们就像一颗颗饱含希望的种子,正在萌芽、成长,未来一定能撑起非遗传承的一片蓝天。”杨钰尼深情地说。

  杨钰尼介绍,他们还有一支由100多位不同职业人员组成的青年舞团。为了让非遗更潮更酷,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他们将现代舞、流行乐等时尚元素与传统非遗相结合。例如,将彝族的海菜腔加入电子元素,为民间舞蹈三跺脚增添鼓点等,通过“旧瓶装新酒”的方法,让古老的非遗焕发新活力。新的舞蹈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欢迎,视频播放量突破了千万,舞团还应邀到国外交流演出,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领略到中国非遗的独特魅力。

  “在我的履职和传承实践中,我更加深刻意识到,传统文化不能仅靠静态的保护,更要在时代的浪潮当中蓬勃生长,为推动非遗传承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杨钰尼表示,“非遗保护不是返古工程,而是持续创新的事业。先辈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古老的歌谣,更是突破创新的精神。我期待能够有更多的青年和我们一起与非遗双向奔赴,让非遗更加精彩。”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