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大会堂礼堂四层的同声传译室里摘下耳机的那一刻,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额尔和木的心头。
额尔和木是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秘书处民族语文翻译组的一员,在蒙古语文翻译小组中担任译审工作。今年的全国两会翻译,是这位有着40年翻译和同声传译经验的老翻译工作者职业生涯的谢幕之作。
回想起1986年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的翻译工作,第一次走进庄严神圣的人民大会堂,那份既紧张又激动的感觉仍在额尔和木心中激荡。
“拿到需要翻译的文件时,我感到手中沉甸甸的。文件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民生的深切关怀,让我倍感责任重大。”额尔和木深知,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强,文稿翻译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必须通过精准翻译,确保大会精神原汁原味地传递。
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额尔和木以最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词汇、每一句话语。
40年间,38次参加全国两会翻译,数百万字的翻译、审稿任务,让额尔和木从青涩走向成熟。而一个个迭出的“新词”,如同时代的注脚,让他和翻译组的同事们见证了祖国前进的铿锵步伐。
“尤其是这十余年,简政放权、司法责任制等词汇,让我看到了行政与司法改革领域的巨大变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质生产力、投资于人等词汇,让我感受到经济发展的蓬勃活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等词汇,则让我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在推动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坚定决心与卓越成就。”额尔和木说。
今年,由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组建的190余人的全国两会民族语文翻译组,仍像往年一样,用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彝文、壮文等7种民族文进行大会文件的翻译、印制,在举行全体会议时进行同声传译,为各民族代表委员履行职责、参政议政提供便利。
人工智能+、耐心资本、瞪羚企业……今年两会涌现出一大批新词热词,实现精准翻译,离不开翻译组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
“两会的翻译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遇到新表述新提法,我们翻译小组会集中研讨攻关,向相关负责人质疑解答,或向文件起草组咨询。”额尔和木说,对于新词术语的翻译,他和同事们已积累了丰富经验。
让额尔和木欣喜的是,他看到了年轻一代的成长与蜕变。“在承担翻译任务时,我们会让年轻人更多承担基础性的翻译工作,再由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人员审稿、定稿,并对年轻人的译文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分析其中哪些地方翻译得精准、哪些地方还需改进。”如今,一批年轻的翻译人员已成长为业务骨干,“他们不仅更善于接受新鲜事物,还积极使用智能翻译软件和对照查询工具,极大地提高了翻译效率。”
一些来自民族地区的代表委员,手拿民族文版大会文件,准备回到家乡后向少数民族群众宣讲两会内容。
“大会上的翻译文本和同声传译,不仅帮我更好地领会了大会精神,更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来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全国人大代表额尔敦达来说,“回到家乡后,我将与基层干部和农牧民群众一起学习会议精神,宣讲好党的惠民政策。”
虽然两会翻译工作落下帷幕,但是民族语文翻译组的脚步没有停歇。“我们将坚持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工作标准,责任永远在路上的优良作风,高质量完成《政府工作报告》单行本的翻译发稿任务,以实际行动助力两会精神在民族地区落地生根、见行见效,以优异成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副局长包乌尔江说。
翻译见证发展路,沟通架起连心桥。这条路,连接过去和现在;这座桥,将全国各地各族人民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编辑:马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