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注重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以“双碳”工作为引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202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
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认真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把青藏高原建设成为生态文明高地。
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云南省丽江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刚代表:创新保护模式助力种群增长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金丝猴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型范例。云南省丽江市位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腹地,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享有“天然物种基因库”的美誉。
滇金丝猴,又被称为黑白仰鼻猴,是金丝猴属中的一员,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滇金丝猴数量稀少,最新统计显示仅存24个种群,总数不足3500只,与大熊猫一样被称为中国的“国宝”。它们主要栖息在澜沧江与金沙江之间的云岭山脉主峰两侧。为了保护这一物种,云南各级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都在不断努力,探索更有效的保护措施。
丽江老君山是“三江并流”的八大片区之一,生活着约350只滇金丝猴,占滇金丝猴全部种群数量的十分之一。为有效保护滇金丝猴及其栖息地,多年来丽江市创新“政府主导,民间组织和社区共同参与”的社会公益型保护模式,制定了“一群猴子、一片森林、一方百姓、一支队伍”的保护策略,开展丽江老君山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建设。目前,已建设3个野外固定巡护站,布设81台红外相机,组建社区监测队开展监测、巡护工作。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高山植物繁育实验室,并取得初步成果。
丽江市还积极探索滇金丝猴友好社区建设,以老君山利苴村为试点,打造滇金丝猴友好社区品牌“弥司子MISIFI”,开发生态农产品、手工艺品,建成老君山滇金丝猴自然教育中心,开展主题自然教育和生态导览活动。通过有效保护,猴群数量从2000年的150余只增加到350余只,家域面积从32.77平方公里增加到45.11平方公里。
滇金丝猴的生存离不开健康的高山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其广阔的家域与高海拔的生活环境在全球灵长类动物中独树一帜。它们不仅是重要的环境指示物种,更是“三江并流”区域生态健康与安全的重要标志。因此,保护滇金丝猴的核心,实质上是对“三江并流”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
下一步,丽江市将持续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强化滇金丝猴种群监测,推进栖息地濒危植物繁育与回归实验,推动滇金丝猴种群健康增长、栖息地生态系统全面升级,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更大贡献。
在滇金丝猴国家公园栖息的滇金丝猴。新华社记者 王静颐摄
甘肃农业大学教授马晖玲代表:推动牧草种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环境修复提质增效
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我任教于甘肃农业大学,已从事教学科研工作38年。一直以来,我和我的团队致力于草地植物种质资源收集及育种研究,努力发掘我国西部旱寒区草类植物种质资源优势。
苜蓿草是“饲草之王”,蛋白质含量高,草质幼嫩适口,是优良的饲草。同时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适应性也较强,种植后可以起到保护水土、防沙固沙、护坡以及绿化山区的作用。去年全国两会,我根据自己长期的专业研究和调研,提出了“关于健全完善苜蓿种子产业链条,拓宽乡村振兴有效途径”等建议,建议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苜蓿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得到了全面推进。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是全国苜蓿草种生产相对集中的区域,产种量约占全国苜蓿种子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去年,甘肃农业大学高台牧草种业专家院揭牌成立,我担任首席专家,推动建立了“科研院所+合作社(农户)+企业”的牧草“育繁推”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今年提出充分利用高台县牧草制种的资源优势和科技基础,建立国家级牧草种业“育繁推”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议,期待以此推动牧草种业高质量发展进程。
今年,我关注的重点依然是牧草种业高质量发展和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修复。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问题突出。自2000年起,我所在的甘肃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在甘肃平凉市灵台县建立了1500亩试验基地,探索“梯田种粮、沟谷种树、坡地种草”的种植模式,选育出适合在黄土高原种植的彩云多变小冠花、“甘绿2号”鹰嘴紫云英等优质特色牧草品种,饲草亩产突破2.8吨,当地水土流失治理效率提升40%。结合这些试验成果,今年全国两会,我提出在平凉市建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生态治理与草畜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的建议,助力当地丘陵沟壑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和特色草畜产业可持续发展。
此外,我在调研中发现,当前牧草新品种从培育到转化推广的产业链条还存在短板,创新链与产业链联系不够密切。我建议进一步完善牧草新品种转化与推广的政策措施,推动牧草新品种的广泛应用和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我心中最大的愿景和期待,是让绿色染遍曾经干旱荒芜、盐碱泛泛的土地,让蓬勃发展的草畜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我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调研论证、积极建言,为推动西部地区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白天鹅从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境内的小苏干湖湿地水面起飞。 新华社记者 陈斌摄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挂职)张兴赢委员:加强冰川保护,应对冰川消融生态挑战
作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青藏高原是我国天气气候变化的“上游区”和“启动区”,也是影响亚洲季风系统及我国气候异常和变化的关键区,对区域和全球的气候变化、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20世纪中叶以来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突出特征是变暖和变湿。基于卫星遥感监测,在变暖和变湿的双重冲击下,近30年青藏高原冰川面积整体呈退缩趋势,且退缩趋势逐年加快。
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冰川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也是气候变化可靠的指示器和预警器。其加速消融将导致融水径流增大,冰川融水洪灾频率增加,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也会使冰湖面积增大,冰湖溃决事件的发生频次上升。
气候模式预估分析表明,在气候变暖的持续影响下,青藏高原冰川在本世纪将呈现持续退缩状态,冰川内部结构稳定性将进一步下降,冰川消融带来的自然灾害可能更加频繁,并将导致更多的气候与生态环境灾害风险。冰川融水增加及降水量增多,会导致可可西里盐湖面积持续扩大,含盐量高、腐蚀性强的湖水外溢风险增加,对多年冻土结构和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并对光缆、输油管线、输电线路等重要基础设施带来安全风险。
与此同时,冰川消融还将加剧水资源风险。青藏高原冰川融水径流目前尚处于增加阶段,可以调节径流丰枯,对干旱区绿洲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天然作用。但当冰川进一步萎缩,冰储量逐步下降时,冰川融水量将出现由增到减的拐点,导致融水径流减少并逐步加剧,荒漠化风险增大。
针对加强冰川保护、应对冰川消融生态挑战这一课题,我建议,一是要加强青藏高原监测体系建设,构建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多圈层多要素、地-空-天立体精细化监测体系,强化对与冰川灾害链相关的极端事件监测;建立青藏高原气候大数据分析和服务平台。
二是要加快高原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冰川灾害的调控能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防灾抗灾标准,加强冰川灾害致灾机理研究,重点提升关键区域特别是青藏铁路、重大输油管道等重大工程应对冰川灾害的预警能力。
三是要重视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逐步形成并完善多学科交叉、多部门联动的科学防御机制。加大对系统性技术攻关研究的支持力度,开展增雪补冰试验、建立冰川保护区,尝试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冰川保护方法体系。
三江源的大美风光。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许庆民代表:书写源头担当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2024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青海出省河流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6%以上……青海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归功于中央支持青海省在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的生态功能区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从源头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美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也同样来自全省上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和精心呵护,人为努力是重要因素。着眼长远,仍要注重“人努力”这个关键要素,使得良好生态环境长久保持。
过去一年,我的视野从青海扩展到全国。在新安江畔的调研经历,让我对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新安江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东流入浙。2012年起,浙皖两省连续开展三轮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开展试点以来,新安江水质连年达标,安徽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优质水源。2023年6月,浙皖两省签署的《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更是标志着两省从单一的资金激励补偿,转向涵盖水质、上下游产业人才合作等综合补偿,从“一水共护”迈向“一域共富”。看着居民们美好的生活,我真正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是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气循环通道,也是维护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和西北部大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水体。同时,青海湖流域被誉为“青藏高原基因库”,是青藏高原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青海湖不仅是很多人向往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更是一个承载着重要生态功能的特有水体,保护好青海湖,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
自2020年开始,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聚焦青海湖水体整体监测,发布了《青海湖水体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青海湖水体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等研究成果。我们希望摸清情况,更加科学、客观地评价青海湖整体水质和水生态安全状况,更好地保护青海湖。
在业务工作和调研的基础上,我建议将青海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工程等纳入国家项目支持范围,加大对青海湖流域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机制下的科学研究,凝聚更多合力,助力青海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迈上新台阶。我希望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能够越来越好,居民们的生活也能够越来越好。
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蒋齐委员:加强科普宣传提升科学治沙认知水平
荒漠化和土地沙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一大批重点治理工程。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监测期保持“双缩减”,防沙治沙成效显著。
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基数依然很大,荒漠化治理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久久为功。同时,社会对治沙的科学认知仍存在一些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治沙区基本属于干旱区,荒漠化治理需着重考虑的因素就是水,增加绿地面积,但也并不是越绿越好,要以水定绿,在水分承载范围内治沙增绿。二是沙漠是自然生态系统,治沙并不是把沙漠全部变成绿洲、消灭沙漠,这不仅造成人力资源、财力的浪费,也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不符。三是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系统性治理,一提到治沙,大部分人认为就是种树种草,忽略了农业、林业、水利、工业、气象等行业新业态的拓展,如光伏治沙、生态气象遥感监测等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学治沙知识的宣传普及,对进一步促进全社会了解治沙知识、避免混淆治沙概念、凝聚科学治沙共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我建议,首先要加强科学治沙知识的解读普及,在传统宣传方式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进一步引导全社会提升科学治沙认知水平和能力。
其次,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把单一的植绿防沙治沙科普宣传向联动综合系统治沙科普宣传转变,广泛推介农业、林业、草业、畜牧业、气象等相关行业积极参与治沙的典型案例,让系统治理、以水定绿定产的科学理念深入人心。
(本文由记者周芳、吴艳采访整理)
(编辑:马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