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越铸越牢。
从抒写时代之变、人民之声的文艺工作者,到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民族观、国家观的教育工作者,从深耕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考古人”,到创新讲好中华文化故事的“文博创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受表彰的模范集体和个人来自各行各业,却都以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之势,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有形有感有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奔腾向前的精神力量。
赓续文脉,深化认同
良渚,闪烁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文明坐标。
全面建设良渚博物院和良渚古城、瑶山、老虎岭三大遗址公园,形成大遗址保护开发利用的“良渚经验”;走出国门开展对话交流,传递古代中国的辉煌文化和智慧传承……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高标准推进遗址保护和“多元一体”展示体系建设,不断擦亮“五千年中国看良渚”的金名片,今年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仰望古星空图,脚踏文明之河,近观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琴与长鼓,打卡“瓣瓣不同、瓣瓣同心”的花瓣古籍墙……今年国庆假期,北京民族文化宫人头攒动,前来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的游客络绎不绝。
面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参观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民族文化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解员团队因人施“讲”,对不同类型观众进行专属讲解:为青少年群体讲解时,增强故事性和趣味性;为来自民族地区的观众进行部分民族语翻译,重点讲解反映当地与中原地区交流融聚的文物古籍、历史事件……拿起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金话筒”,他们让更多观众看清历史、看到未来。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在今年获表彰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中,有一支来自西藏的“高原女子考古队”,她们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高海拔地区偏远的田野考古现场,进行墓葬发掘、洞穴探秘、岩画调查……她们与风沙为伴,远离烟火、触摸历史,用考古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翻山越岭,察古知今。“我们在西藏阿里发现了王侯织锦、茶叶,充分证明了当地和中原地区长时间持续性的交流关系。”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原女子考古队队长何伟说。
凝心铸魂,以文化人
她扎根长城脚下,22年来将长城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故事讲给五湖四海的游客;她积极投身长城文化研究,深入挖掘长城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她走进社区、学校、福利院、敬老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150多场……她就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甘肃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解说员张晓燕。
“在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交汇的嘉峪关,各族群众在这里守望相助、手足相亲、共同发展,留下了许多感人故事。”张晓燕说,作为长城脚下的“守关人”,要深入挖掘长城文化中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讲好长城脚下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博物馆、纪念馆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阵地,活跃在宣讲一线的讲解员为观众搭建起通往历史的桥梁。
在北京香山,“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香山革命纪念馆宣教员季雯怡,把文物作为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鲜活教材,突出各民族对新中国成立作出的历史贡献;将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送进高校思政课堂,让青年学子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补足“精神之钙”。
南湖之畔,“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浙江省嘉兴市南湖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张一,接续父母的红船情缘,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红船起航”主题展览的讲解中;组织开展“云端”民族团结主题团队课、红色旅游等线上线下互动交流,有形有感有效助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走深走实。
粤疆同心医疗救治“结石宝宝”项目、贵州赫章县海雀村的脱贫之路、广州登峰街社区各族同胞和谐交融的美谈……这些各族群众手足相亲的当代故事,都被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民族同心圆》栏目倾情讲述。
5年播出140多期节目,《民族同心圆》成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3000多万群众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每一次采编对我都是精神上的洗礼,每一个故事都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灵,我要把这些感人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栏目的发起人、制作人、主持人金贞玉说。
创新创造,薪火相传
古灵精怪的唐宫小姐姐、翩若惊鸿的水下洛神、刚柔并济的龙门金刚……近年来,河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策划推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创意融合传统和现代元素,通过一个个经典文化形象,一次次唤起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
文以载道,跨越山海。“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全网阅读量累积突破1200亿次,已成为宣传中华文化的靓丽名片。外交部发言人曾推介评价该节目,“民族文化的融合造就了璀璨辉煌的中华文明。”今年9月,河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唐卡作品《红船精神》《十八军进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名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成长的民间艺术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藏族唐卡噶玛嘎孜画派”传承人拉孟,用唐卡艺术描绘出民族团结的生动画卷。
“红色是中国最鲜亮的底色。我要带领各族学生汲取红色力量,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民族团结的推动者。”10年来,拉孟不仅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道路上耕耘不辍,还先后培养了1500余名学生,其中有藏族唐卡省级、州级、县级传承人20余人。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贵州省黔东南州文化馆研究馆员孙红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农村精神风貌写进歌里。她创作的《我在贵州等你》《上春山》《永远是一家》等作品,既有对家乡风光的赞美,也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呼唤。
“我希望通过音乐这一载体,将民族文化的精髓进行提炼和升华,让听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和力量。”孙红莺说。
用朴素动人的语言创作诗歌,描绘民族地区在时代发展中的历史巨变和精神轨迹;积极搭建平台,着力培养各族青年作家,为促进民族文学交流发光发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云南省丽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曹文彬,用实际行动推动民族文学薪火相传。
“民族文学的表现形式、讲述内容丰富多样,但核心是不变的,我们终将融汇于中华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曹文彬笃定地说。
(编辑:马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