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书香飘农户,乡村更美好
来源:光明日报 胡印斌 发布日期:2024-10-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一本书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走”到读者跟前?

  道路千万条,估计很少有人想到会是“背篓”。从2016年开始,这个山民用来背苞谷、杂物的物件,被云南昭通大关县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装上图书,一篓一篓背进山坳里的村寨,给乡亲们送去精神食粮,也托起了山里孩子们的读书梦。后来,山里通了公路,曾经的“背篓图书馆”也变成了“流动图书车”,小小背篓在众多山乡播撒下文化的种子,持续激荡并推动着山乡巨变。

  过去一段时间,部分边远地区的农村缺乏书籍、缺乏信息,人们对文化知识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这不仅大大限制了农民的视野,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的快速发展。“背篓图书馆”直面这一痛点,利用有限的条件和资源,将文化惠民这件事真正做到实处。结合自身优势,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实在在地回应乡亲们的文化诉求,“背篓图书馆”给山里的孩子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也为我们打开了推进文化惠民的新思路。

  送书下乡并不难,但把书装进背篓,并根据乡亲们的需要和孩子们的兴趣选择合适书籍,就需要格外用心用情。科技、农业、社科、人文乃至更多个性化书籍的遴选,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平等和尊重。对于大山深处的乡亲们来说,一只只“背篓”带来的,是文化、知识和信息,也是他们走出大山的希望。时日久了,“背篓图书馆”也从单向抵达演变为双向奔赴。经由图书,山里的人与山外的世界建立起连接,信息和信心伴随着书籍流动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可能性。

  不仅如此,每个“背篓图书馆”所到处,都会成为村里的文化中心,大家交流心得,获取信息,凝聚力量。以“背篓图书馆”为场景和载体,乡村的文化活动也被带动起来,农民参与公共生活的热情更高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这样的公共文化空间弥足珍贵。

  此外,与“背篓图书馆”一起进村的,还有志愿者队伍。以大关县为例,目前已有20多家单位的工作人员陆续加入志愿者队伍。这些志愿者们的足迹遍布大关的山山水水,在不断充实山区“精神粮仓”的同时,也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不断加深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识。他们以及他们用脚步丈量出的真知,都将成为更好推进文化惠民、助力乡村振兴的力量。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文化振兴不可或缺。其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对乡村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好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吸引他们广泛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中来,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课题。

  从第一家“背篓图书馆”算起,大关县至今已经建立起16个图书服务点。这些服务点就像一束束火炬,照亮了孩子们的读书梦,点燃了乡亲们奔向美好生活的希望。放眼全国,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共建成农家书屋58.7万家,覆盖了全国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累计向农村配送书籍超13亿册。这些农家书屋不仅是农民的致富助理和生活帮手,也是传承家国情怀、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高地”。

  在记者采访中,读着“背篓图书馆”里的书籍长大、成才的大关县女孩刘向群说:“读书有用,读书可以带你走出大山,去更广阔的天地,也可以选择回到大山,用学到的本领建设家乡。”这番朴实的话语让人感动,也带给我们动力。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升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更好满足乡亲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书香飘进每一个角落,让乡村更加美好。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19日 10版)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