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把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指引民族理论研究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展现新气象,迈向新征程。
一、坚持思想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理论研究提供根本遵循
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族工作如何顺应新时代、开创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民族理论研究工作,将之摆在重要位置加以谋划推进。
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同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指出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多个场合深入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对民族理论研究工作作出重要部署。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中华民族”一词首次写入国家的根本法。
2019年9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开创性提出“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指出要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指出要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个月后,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
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总结了新时代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归纳提炼了党的百年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发展内在规律,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怎么看”“怎么办”等重大问题,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内蒙古、新疆等地调研时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专门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
一系列重要论述,根植于中华民族历史深厚土壤,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说,“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引领,用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用我们自己的理论方法,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
二、肩负时代使命,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
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是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任务。这既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创新推进党的民族工作实践、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使命。新时代新征程,各地各部门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聚焦主线,创新举措,积极推进理论研究体系建设。
坚持理论指引。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主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讨会,强调持续在学习领会、宣传阐释、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有关业务部门主办两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坛,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主题,广泛凝聚各方共识。国家社科基金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聚焦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念和共同体思想,以实践为观照,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新时代民族工作重要任务推进民族理论政策研究“两个结合”,不断推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
树立正确史观。创新实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程。我国有着绵延不断的修史传统,但多为中原王朝史。正因如此,社会上和国外一些错误史观仍有市场,树立正确史观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相关史学研究工作坚持“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综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从中华民族整体视角叙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形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深度呈现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共同性和整体性特征,加快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
把准研究方向。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引导学术界开展相关研究。各地各单位深化校地合作、建立各级研究基地,引导理论界不断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推动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框架,逐步形成研究矩阵。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同印发《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家民委设立相关研究项目,立足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的伟大实践,创新推进民族领域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以多学科多角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成为学术界普遍共识,以中华民族为研究对象、增进共同性日益成为学术主流,吸引了更多优秀学者和更多综合性研究机构加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阵地中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
▲作为第一部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统编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出版发行以来已累计订购近150万册。
编好用好教材。作为第一部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统编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出版发行以来已累计订购近150万册。今年7月,国家民委、教育部联合印发通知,对学好用好《概论》教材作出具体安排,目前使用《概论》开展教育教学的高校近1000所,已经纳入培养方案正式开课的高校550多所,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8个省区的本科高校实现了全覆盖。
“《概论》是一部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理论基础的‘金教材’。它呼应了全社会对教材的迫切需要,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现了中国学人在中华民族共同体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话语。”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朱露川表示。
三、开创实践新局,推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相互贯通
道不可坐论,理不能空谈。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各地各部门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及时把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强大支撑、凝聚团结奋进力量的强大动能。
▲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赴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宣讲。
拓展宣传阵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国家民委组建由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组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主体班次;各地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百场万人”大宣讲活动,组建“理论宣讲轻骑兵”“石榴籽宣讲队”深入基层,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切实促进各族干部群众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要求,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创新传播方式。各地实施中华文化视觉形象工程,在广场、街道、商业街区等公共空间展示体现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的视觉符号,通过意义内赋与形象外显增进“五个认同”。国家民委打造国际传播品牌“道中华”,整合系统内外资源,重构民族外宣体系,制作发布各界名家访谈、思想理论解读、民族交融史话、文明互鉴故事等图文视听内容。各地各类博物馆、教育基地、文化场馆整理和阐释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内涵,优化展览展陈、空间布局、互动体验,赋予文物古籍、遗址遗迹、活态遗产新的生命力,让“三交”藏品“活”起来、“动”起来、“潮”起来。
丰富表现形式。把理论研究成果与“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深度结合,挖掘并展示各地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丰富资源,推出主题文旅线路,规范讲解词、导游词,让各族群众在旅游体验中既看到中原文化如何传到民族地区,又看到各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的独特魅力,在你来我往、常来常往中,走近走亲,牵手连心。
“理论的飞跃不是体现在词句的标新立异上,也不是体现在逻辑的自洽自证上,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上。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中央民族干部学院研究员刘宝明说。
思想光芒照亮前路,学习热潮涌动神州。党的创新理论化作最强音,直达人民心间、回响在中华大地,汇聚起坚不可摧的磅礴伟力。
(编辑:马永)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