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重大决策。30年来,对口援藏工作硕果累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西藏工作谋篇布局,不断丰富完善对口援藏顶层设计,援藏投入持续加强,一批批援藏干部接续奋斗在雪域高原,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得越来越美丽。在对口支援西藏30周年之际,本报特别约请专家学者总结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主要做法、成功经验以及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启示。
——编者
广东省援建的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位于西藏林芝川藏路上,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图片来源:全国对口援藏30周年成就展
□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 陈宗荣
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关怀西藏人民,全国人民始终十分关注西藏境况、惦记西藏发展。70多年来,党中央对西藏发展进步支持力度之大世所罕见,全国人民支援西藏持续时间之久、涵盖范围之广、深情厚谊之伟大世所罕见。全国人民是西藏发展和稳定的坚强后盾,没有全国的支援,西藏要改变落后面貌是不可能的。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帮助西藏加快发展、赶上全国前进步伐作为一项根本性的方针。1950年修建川藏、青藏公路,拉开了大规模援藏的序幕。中央第一次、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实施了西藏建设迫切需要的43个工程项目。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对口支援西藏”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央第四次、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持续加大援藏力度,完善经济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科技援藏相结合的工作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这一方略指引下,各援藏单位创新采取了组团式援藏、智力援藏、就业援藏等针对性、实效性更强的援藏方式,援藏理念更加科学、援藏机制更加高效、援藏形式更加丰富。
对口援藏30年来,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中央企业、各援藏省市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派出一茬又一茬援藏干部、组织一批又一批援藏人才奔赴西藏,继承和发扬“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抛家舍业、倾心竭力建设西藏、发展西藏,书写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援藏故事。援藏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彻底改变了西藏的经济面貌、社会面貌、文化面貌和西藏各族人民的精神面貌,推动西藏实现了跨越历史发展阶段、跨越地理环境的根本性转变,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人民生活水平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口援藏工作始终突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援藏干部与当地干部群众汗流在一起、心贴在一起、情融在一起,在共同奋斗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西藏332个县区、乡镇与援藏省市的284个县区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织起了交融的纽带,开辟了合作的渠道,共谋发展,共创未来。就业援藏、文旅产业发展等工作推动西藏与区外省市人才、资源等要素流动日益频繁,大空间、宽领域推动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前所未有地增进了西藏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伟大的援藏壮举孕育了崇高的援藏精神。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指出,“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你们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这个事情必须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
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光辉典范。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西藏做出的一切奉献都是党的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都是为了让西藏各族人民与全国一道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援藏精神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光辉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凸显了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分则力散,专则力全。援藏这样长时期、大范围、高强度的伟大壮举,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深刻体现了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西藏和发展西藏。
援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关系的光辉典范。西藏的兴衰和藏族同胞的命运历来同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新中国成立后,党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进步。”在新中国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党没有让任何一个民族掉队,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更不会让任何一个民族掉队。
新时代新征程对口援藏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彻援藏工作全过程,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坚持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对口支援进一步向基层下沉、向民生聚焦、向边境倾斜、向造血转化、向交融着力,不断完善对口援藏机制,提高对口援藏效能,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
□ 西藏民族大学党委书记 刘凯
对口支援西藏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策略。教育援藏是对口支援西藏的重要内容,是西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特殊优势。
按照党中央部署,2001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西藏自治区4所本科院校成为对口支援高校;2007年,西藏自治区6所高校全部纳入对口支援范围;2011年,教育部启动实施新一轮“团队式”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工作,组建高校团队全面对口支援西藏高校;2016年,教育部启动实施“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教育援藏进入“组团式”援藏新阶段。
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开展以来,援、受高校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深刻认识教育援藏的重大意义,自觉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谋划和推动教育援藏工作,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完善教育援藏机制,丰富载体,拓展渠道,强化教育人才支撑,助推西藏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工作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促进了各民族师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推动西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路子,西藏高等教育与全国同步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助推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是西藏高校的时代使命。西藏高校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战略性任务,在对口支援高校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完善“三全育人”新格局,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文化浸润为育人载体,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新旧西藏对比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四个与共”“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认识,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民族学生心灵深处。建立援、受高校联合培养和学生交流工作机制,促进西藏高校和对口支援高校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教育援藏工作开展以来,西藏民族大学共选派200余名硕士研究生、1500余名本科生赴各支援高校交流学习和联合培养,让学生们感受了名校风采、激发了学习热情、接受了知识训练、拓宽了知识视野、更新了成才理念,有力提升受援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助推学科专业体系持续优化。对口支援高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搭建了学科对学科的精准支援桥梁,推动西藏高校在学科方向凝练、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学科点建设与评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西藏民族大学在支援高校的帮助下,以学科专业发展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聚焦为目标,深入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设置与建设,持续巩固人文社科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不断加强理工医学科专业建设,构建起高度契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为西藏培养了大批急需紧缺人才。
——助推科研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对口支援高校与西藏高校积极探索建立起科研平台共建机制、科研项目合作机制、学术交流合作机制等多样化的合作机制,多点发力助推西藏高校不断提升科研服务能力,为西藏自治区高质量完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性任务贡献高校力量。西藏民族大学组建了西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整合自身力量和对口支援高校优势资源,紧紧围绕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问题开展学术研究,持续产出高质量原创性成果。对口支援高校多次与学校联合举办高水平学术论坛,开展科研项目合作,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气氛,有力促进受援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
——助推师资队伍量质齐升。西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关键在教师。对口支援高校聚焦西藏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短板弱项,通过硕、博士学历师资培养、教师研修、干部培训、导师互聘等方式,推动受援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自2002年以来,西藏民族大学通过对口支援单独招生计划考取并攻读博士学位的老师100余名、攻读硕士学位的老师20余名,教师整体学历层次持续稳步提升。支援高校累计选派近200名干部人才、专家学者、教师到校支援,传递先进理念,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等项目,接收学校100多名教师、管理干部进修学习、挂职锻炼,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教育援藏工作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特殊关怀,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西藏高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新征程上,西藏高校将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用好教育援藏政策,积极推动西藏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 周拉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博士生 云噶藏多杰
对口援藏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部署。30年来,党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西藏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援藏工作高质量发展,西藏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西藏篇章注入了强大动力。
对口支援西藏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从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到改革开放,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党中央都为帮助西藏发展,制定了许多特殊优惠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不断深化对西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谋划和推动西藏发展,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帮扶政策。1980年至2020年,党中央先后召开7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从西藏实际出发,科学研判西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总结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经验,为破解西藏发展难题“量身定制”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西藏工作提供根本遵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对口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这是党中央从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历史性战略决策,是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对口援藏工作为雪域高原插上腾飞的翅膀
对口援藏工作开展以来,中央和各省市从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等多方面支援西藏,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西藏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升,雪域高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30年来,中央和各地先后有10批近1.2万名援藏干部人才投身西藏建设。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进一步完善对口援藏办法,把支援的时间在原定基础上再延长10年,基本形成了17个省市和17家央企对口支援西藏7个地市、全部县市区的格局。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确立了援藏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中央和各省市派干部、送项目、投资金,不遗余力地帮助西藏建设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雪域高原,真情关怀西藏各族人民,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援藏工作新格局。2015年、2020年中央召开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西藏的力度,“组团式”援藏深入推进,产业援藏创新开展。2015年起,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藏省市助力受援地成功创建6家三级甲等医院,帮带1165个医疗团队、3192名本地医疗人员,填补2219项技术空白。2016年启动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北京、天津等17个省市和30所教育部直属高校附属中小学对口支援西藏,有力助推西藏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了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干部人才援藏为龙头,经济援藏、智力援藏、科技援藏、企业援藏、就业援藏以及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创新开展,实现从给资金、建项目的“输血式”帮扶,逐步向产业培育、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造血式”帮扶转变,不断激发西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西藏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历史性成就。2019年底,西藏74个县(区)全部脱贫摘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退出,在世界屋脊上创造了人类脱贫史上的奇迹。
对口援藏工作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西藏篇章提供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怀和支持下,对口援藏工作投入资金之巨、参与人员之多、覆盖领域之广前所未有,开创了新时代援藏工作新格局。
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下,广大援藏干部人才和西藏各族人民弘扬“老西藏精神”和援藏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牢牢把握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坚持用好对口援藏政策,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高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促进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不断开创西藏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编辑:王琪)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