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进行时】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做好民族工作
来源:中国民族报 梁玉春 杨学成 发布日期:2024-08-2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新时代新征程,创新发展党的民族工作,要坚持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本质特征与基本因素,从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多维度不断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共同性是共同体成员之间具有的各种相同的属性和价值追求。共,即多元主体的聚集、结合,表现为共同体的主体结构;同,即同质性,表现为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共有属性。共同体是实体范畴,共同性则是共同体的根本属性和命脉根基。

  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存续基础和发展方向。伴随着从秦汉至明清的古代大一统国家的演进,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不断增强。中华各民族数千年来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进程中形成了大一统政治理想与实践以及共同思想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经济活动、精神气质、心理素质等。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中华民族内部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各民族的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

  中华民族的“多元”不是彼此独立、相互脱离的,而是具有共生的整体利益、共同的价值取向、共通的情感心理和共享的中华文化认同。新时代,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各民族间的差异性呈现缩小趋势。

  增进共同性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改进方向和根本要求,目标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强大力量。增进共同性,可从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着力:

  增进经济共同性。推进各民族在经济活动中互嵌发展,密切不同区域间的经贸往来,增强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实现经济利益互惠共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东中部企业同民族地区企业加强合作,引导各民族携手共同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生产要素交互流动。建立完善各族群众交融参与经济活动的体制机制,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到边疆民族地区投资兴业,创造更多岗位,建设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的现代化生产体系。不断完善各族群众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增进文化共同性。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在人口密集之地、人员密集场所打造公共文化空间,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加强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深刻认识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坚定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共同语言为纽带促进各民族交流往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优化面向各族群众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鼓励和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形成优秀的文化人才队伍,引导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互鉴融通。

  增进社会共同性。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推动各族群众全方位嵌入。顺应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普惠性、均等化水平,系统推动就业、教育、医疗等资源均衡配置,为各民族流动人口提供与本地居民均等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合理规划各民族共同生活场域,建设更多有利于增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共同空间场所,拓展各族群众交往广度、交流深度、交融程度,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完善多部门横向协作、协同联动机制,依托社区建立各族群众共同参加的协商议事机构,提升各族群众共同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增进心理共同性。推动各族群众心理嵌入,探索各民族共同的心理认知认同规律机制,着力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培育和发展各民族共同的身份认知、心理素质、社会心理和集体情感,消除族际刻板印象和心理隔阂,拉近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实现各民族心灵相通、情感相融、命运相托,手足情深、守望相助,进一步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作者简介:梁玉春,新疆师范大学民族与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杨学成,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王琪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