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过长寿庵感怀》
明·李之世
捣衣惊此月,乡梦起秋砧
况值盂兰节,谁无寸草心
金钱资佛曾,香钵趁禅林
复想家堂荐,遥遥泪满襟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
是个很特殊的民俗节日
虽然与清明节类似
它主打孝亲、追思
但“鬼节”之名
又让其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其实
中元节的“神秘”
很大程度上源于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其融合了儒释道文化
因而呈现出多元的面目
追溯中元节最早的源头
大概就是儒家的“秋尝”祭礼
秋天要对祖先进行祭祀
请祖先品尝当年秋天成熟的新粮
感谢祖先庇佑丰收
按儒家经典《周易》的说法
农历七月属否卦
乾卦在上、坤卦在下
阴阳二气均分
是一年中阴阳平衡点
农历七月十五阴阳则是中心点
祭祀亲人“恰逢其时”
随着道教的发展
产生了“三官大帝”信仰
传说能赦罪的地官大帝
诞辰日即为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之名也正源于此
随着“三官信仰”的融入
中元节又有了为祖先亡魂赦罪之义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
也带来了佛教徒“结夏安居”的传统
按照中国的气候
结夏安居的结束时间刚好是农历七月十五
随着与“目连救母”融合
就有了超度逝去亲人的“盂兰盆节”
儒家的“秋尝”祭礼
道教的三官信仰
佛教的盂兰盆会
成就了融合三教的中元节
而其融合的核心
就是“孝道”
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超越性
在古人的观念中
孝既是宇宙运行规律的一部分
又是人的行为准则
在古代先哲看来
人必须在对自身诞生过程的探索中
理解自身
每个人的存在都根源于父母
孝不仅是对父母的朴素自然情感
也是生而为人的自身的最大肯定
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
孝,在骨子里体现着
对自己生命的责任
对孝的理解在行孝中完成
以人对自身人格、事业的成就
为最终指向
从伦理性而言
人们理应对父母尽孝
从超越性而言
人与父母的伦理关系超越现实
不会因为生命的有限性而受到破坏
孝道的伦理性与超越性
在中元节中得到充分体现
这就是
为什么中元节传承至今
监制 | 肖静芳 王翔宇
审核 | 赵至敏
统筹 | 王彦龙
责编 | 才丽媛
制作 | 郭欣欣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