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祖国东北部边陲的辽宁省丹东市,是我国最大的边境开放城市之一,辖5个边境县(市)、区,行政区划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境内陆地边境线长306公里,海防线长126公里(含岛屿),居住着汉、满、蒙古、回、朝鲜等47个民族。
作为辽宁省唯一的边境城市和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的前沿,辽宁省丹东市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大力开展强基固边、民生安边、产业兴边、开放睦边、生态护边、团结稳边“六大工程”,一幅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崭新画卷渐次铺展。
团结稳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在丹东市红房街小学召开的“民族团结 石榴花开”2024年春季运动会开幕式上,学生身着不同民族的传统服饰,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迈着坚定的步伐步入会场。
红房街小学校长林晓翠介绍,本次运动会学校把“民族团结心连心,石榴花开映校园”的德育特色与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相结合,精心设计了投壶、赛威呼(满族传统体育项目)、抛绣球等多个民俗体育项目比赛,为各族学生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平台,营造了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其有机融入学校课堂之中,丹东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五育”并举,着力加强“手牵手·共成长”行动品牌建设,打造特色载体,不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融入日常。
在东港市合隆乡中心小学,一场内涵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活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学生心中;在凤城市大梨树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讲解员为游客生动地讲述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伟大祖国的历史故事,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丹东市民族工艺培训基地,传统手工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近年来,丹东市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建设边境村镇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爱国主义宣教示范功能,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产业兴边,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兴边富民,产业为基。自2019年起,辽宁将兴边富民行动纳入省政府“重强抓”专项行动,通过念好“山海经”,推动丹东等边境地区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优势。
位于鸭绿江畔的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台沟村暖棚产业示范园区,一栋栋高标准暖棚内生机盎然,蓝莓、草莓、小柿子挂满枝头,浓郁果香味醉人心脾。50多岁的金兆华在示范园里务工,每天按时上下班。“这个年纪了,外出务工也不好找工作,能在家门口上班,实在是太方便了!”
针对宽甸县经济薄弱村“地少、人少、资金少”的局面,丹东市以飞地经济模式解决空壳村问题,在台沟村建立了丹东市兴边富民产业基地,下拨兴边富民专项资金1620万元,投资建设40栋高标准暖棚,发展高标准暖棚种植产业。产业基地建成后,由长甸镇、青山沟镇、红石镇等乡镇采取整体承包的形式对外出租,既富了乡亲,又强了集体。产业基地的特色农产品卖到北上广等大城市,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返回家乡,干起电商,销售家乡的农特产品。据统计,园区解决项目实施地及周边村庄闲散劳动力务工就业400余人次,每年给当地农户带来100余万元劳务收入。
丹东市民宗局党组书记许传涛介绍,借助国家兴边富民行动的东风,丹东市创新实施了“村集体+合作社+园区+贫困户”“飞地项目+贫困村+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模式,消除116个“空壳村”,带动近2万余人就业增收。这些举措极大改善了边境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提升边境地区人口聚集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丹东市深入实施产业兴边工程,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边境地区特色优势农业培育工程,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形成小浆果、水产品、畜禽3个百亿元产业链,促进了边境地区村民就地就近就业和增收致富,探索出一条边境地区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惠民安边,暖人心更聚人心
盛夏时节,走进凤城市大梨树村,映入眼帘的是青瓦白墙的古朴民居,远望山依依,近看水潺潺,漫步桥上,如画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草莓喜获丰收。 丹东市民宗局供图
“20多年前,这里荒草丛生,山石遍野,我们硬是一锹一镐,在群山中建成万亩花果园。”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毛正新介绍说,多年来,大梨树村各族干部群众传承发扬“干”字精神,将党的政策落实到富民强村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为中心,以绿色产业为支撑,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生态旅游,发展特色农业。
随着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迅速发展,“二次创业”的大梨树村致力于打造以旅游为核心、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农旅融合,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绘就了大梨树村乡村振兴的好“钱”景。
如今的大梨树村,用城市化理念管理社区,建立了卫生保洁、园林绿化、物业服务等管理队伍,供电、供气、给排水、集中供暖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每年还拿出300万元给全体村民发福利,为65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村民日子越过越舒心。“现在村里很少有村民外出务工了。村子美了,住得舒心了,干活挣得也多,还能给缴纳社保,多好。”一位村民说。
大梨树村的蝶变,正是辽宁省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的生动缩影。近三年来,辽宁省聚焦边境治理,着力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强沿边重点城镇支撑和聚集能力。丹东市累计争取省级以上投资达14.1亿元,实施干线公路建设改造工程696公里,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工程1558公里,建成饮水安全工程4077处,完成1536户边境地区农村危房改造,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建成省级美丽示范村75个,坚定了边疆各族群众共建幸福家园、共同守土固边的信心和决心。
开放活边,扩大对外开放促合作
8月5日至7日,2024侨商进边疆暨“创业中华·侨兴辽宁”丹东行活动在丹东市举行。40余位侨商、38家企业走进丹东,走访企业,深入交流,为丹东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侨商们在丹东丰能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参观考察。丛蓉摄
“寻求机遇”“牵线搭桥”“不虚此行”成了侨商们提到的高频词汇。8家企业现场签订合作协议,合作内容覆盖农业生产、工业技术、经贸投资等多个领域。
日本辽宁总商会秘书长黄迅对此次活动非常重视:“我们商会这次共有7人参加活动。收到活动邀请后,我们专门修改了行程,退了原先回日本的机票。海外侨商心系家乡,我很乐意发挥融通中外、联系广泛的优势,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
阿联酋中华工商总会由多家在阿侨团共同发起成立,旨在促进中阿经贸合作、推动中阿文化交流、提升华商在阿影响力、充当中阿工商业桥梁和纽带。阿联酋中华工商总会常务副会长王乐勇说,他会将辽宁的项目通过协会推向海外市场,促进国内外市场的双向交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此次活动还有不少海外侨商携项目而来。中国侨商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单位代表、步长制药公司董事长助理杨弃说,丹东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发展中医药种植的天然之地,希望可以跟丹东合作共同发展中医药产业。
聚焦开放活边,辽宁省指导丹东市发挥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建设,加快建设在东北亚地区有影响的国际化水平的开放型城市,对外贸易跃上新台阶,商品已出口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额突破170亿元;积极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