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下,放眼看去,大片的沙地诉说着这里干旱的气候条件和遭遇风沙肆虐的过往。然而,密布在沙地上的绿色植被,构筑了一条条与沙漠“抗争”的“绿色长城”,奇迹般地让这里的沙漠变成了绿洲。
▲白芨滩上,风沙与植被 “共舞”。才丽媛摄
只有亲身来到这里——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才会真正理解“防沙治沙”这几个字承载的重要使命。8月11日,中国民族报记者跟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塞上江南写新篇”集中采访活动走进白芨滩,“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局长王有德,分享了他40年来“防沙治沙”的心路历程。“我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件是治沙,另一件是让职工致富。”这两件事,贯穿了王有德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人民楷模” 王有德讲述防沙治沙的经验和故事。才丽媛摄
白芨滩地处毛乌素沙地西南缘,距离黄河最近只有5公里,距离宁夏首府银川市最近只有10公里。这里曾因过度开垦和放牧,退化成一片高大密集的流动沙丘,村庄、道路不断被黄沙蚕食,成为“空中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贫瘠之地。自1953年建立防沙林场至今,以王有德为代表的治沙人艰苦奋斗,坚持不懈防沙治沙、植树播绿,累计治沙造林68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林草覆盖率达41%,有效遏制了毛乌素沙地的南移和西扩,保护了黄河、银川河东地区的生态安全。
▲治沙展览馆中记录着一代代治沙人的故事。才丽媛摄
1985年,32岁的王有德调到白芨滩防沙林场担任副场长。秉持着“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顽强精神,带领林场职工投入到防沙治沙工作中。他采用创新的机制和精准的技术,用麦草方格固沙,在沙区边缘有水的地方,营造乔灌混交林,种植沙地经济林,发展沙产业。通过多年的探索,构建了前沿沙生灌木林、近生活区乔灌混交林、经果林、养殖业、种植业、生态旅游“六位一体”治沙模式。
“机制在调动职工积极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王有德说,通过实行职工个人、家庭或联组承包合同制造林机制,充分调动了沙区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了“我要造林”的浓厚氛围。同时,依靠多种经营收入带动职工增收,再去反哺治沙,实现了治沙与致富同步发展。
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考察时指出:“2008年,我曾到灵武的白芨滩,他们在王有德同志带领下,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治沙成效值得学习。”
▲治沙英雄王有德的事迹。才丽媛摄
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职工张学云说,他自1993年就开始跟随王有德防沙治沙,至今已有30多年,在他心目中,王局长非常认真踏实,从不说累,每次指导和推进工作,一定要在“现场”进行,是个“腿勤”的人:“在王局长的带动下,大家都主动参与到治沙中,并且尝到了甜头,有了比较可观的收入,房子也有了,车也有了,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实,上级部门曾给王有德提供过更好的职位,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他留恋这里跟他并肩奋斗过的职工和林场的一草一木。对王有德来说,他们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 “他对这里有感情了,舍不得离开。” 张学云微笑着说。
▲张学云介绍花棒的种植和防沙作用。才丽媛摄
今年30岁的杨威是一位“沙二代”,他从小在这里长大,早早体验了父母一辈治沙的艰辛过程。回忆起那个时候,杨威笑着说:“就一个字,苦”。到底有多苦?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扎麦草方格最佳的时间,正是天气最热的时候。只有那个时候,沙子才是最蓬松的。扎方格时要持续用大力气,铁锹的扎地深度要在15-20厘米左右,还要注意麦草的间距和厚度,对人的体力和耐力的消耗非常大。
▲麦草方格刚刚扎好的样子。才丽媛摄
“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老局长带领职工治沙的事儿,他从来都是率先下去干活。小的时候还不懂,现在才理解这种吃苦耐劳精神多么难能可贵。在老局长带领下,我们不仅防沙治沙,还开始利用沙子,种植果树或大棚韭菜,我们从沙子中获得了利润,职工也变富了。”杨威十分自豪地说。
▲曾经扎过麦草方格的地方,方格内的存沙量(右)比左边更高,体现了麦草方格对固沙的重要作用。才丽媛摄
从最初的防风固沙、保护家园,到通过种植经济作物、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实现增收致富,治沙工作已经迈入了新的阶段。生态产业化是实现可持续治沙的必由之路,只有将治沙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治沙事业中来,形成良性循环,让治沙工作真正造福于民。
▲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才丽媛摄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王有德今年70岁了,仍然奋战在防沙治沙第一线。他说:“如果现在放弃了,那一辈子都白干了。只能坚持到底。”
“我要把老一代的吃苦精神、治沙模式和措施交代给后人,同时也告诉他们,防沙治沙要靠自身造血,不能等、不能靠,要用自身的努力和创新模式发展生态,守护一代代治沙人‘汗珠落地摔八瓣’ 浇筑下的成果。” 王有德说。
(编辑:马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