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昔日黄土荒凉的宁夏大地,如今已是“绿肥黄瘦”,满眼苍翠。跟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塞上江南写新篇”集中采访活动北线采访团,我们踏上了探访宁夏之旅,去探访在这片土地上长出的“致富果”“金种子”。
枸杞是宁夏一张亮丽的红色名片,走到全国各地,只要说起枸杞,大家都会联想到“中国枸杞之乡”——宁夏。枸杞已有 4000 余年的文字记载史、3000 余年的药用史和500 余年的栽培史,最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杞”字记载,《诗经》《山海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都有枸杞食用和入药记载。
▲百瑞源枸杞园。才丽媛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宁夏都对枸杞产业提出要求寄予厚望,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乃至全国现代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自新为记者介绍宁夏枸杞产业时说:“中宁县作为宁夏的核心产区,在枸杞产业的发展上,致力于让一、二、三产业全方位地融合发展,从而带动全域经济发展、培育富民产业、推动全民共同富裕,这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种生动体现。”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谈新质生产力。作为一家集枸杞科技研发、有机种植、生产加工、市场营销、文化旅游“五位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百瑞源董事长郝向峰在谈起新质生产力为枸杞产业带来的新发展时,感叹科技对枸杞种植带来的改变:“我们的贺兰山基地种植园在努力打造高标准的示范种植园,我们响应节能号召,使用节水灌溉,也使用了生物病虫害防控等技术,一架无人机就可以管控1500亩枸杞的病虫害防控,我们已经努力发展为现代智能化枸杞产业。”
▲百瑞源枸杞园。才丽媛 摄
百瑞源在中宁县、红寺堡区、贺兰山东麓的枸杞种植基地周边均为生态移民村。作为现代化枸杞产业,依然担负着带领当地农户致富的责任。“虽然我们的枸杞产业已经进入智能化生产,但是枸杞的整形修剪和采摘,还是需要靠手工完成的。所以我们的枸杞产业依旧是一个富民产业。我们叫枸杞‘福寿果’,也叫‘致富果’,农民可以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枸杞园创造财富。”
▲红彤彤的枸杞。才丽媛 摄
枸杞园里,员工们正在修剪枸杞。红彤彤的小枸杞就是乡亲们的“致富果”。员工潘广仁介绍了这些年在枸杞园工作后生活中的变化:“我们附近的村民都会来枸杞园工作,孩子上学、日常生活的花销都可以满足,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沿着贺兰山一路向北,我们来到了被誉为“一山一河一平原,一沙一湖小江南”的平罗县。在这个美丽的城市有一个公司,生产出了一粒粒“金种子”。泰金种业负责人裴夏祥介绍:“企业的重点是推动种业产业进步,同时带动平罗县周边的智农产业,也更希望教会农民杂交技术,让农户们理解要在土地里挖金子,创造新的价值。”
▲王立娟和同事们一起晒西瓜种子。章音頔 摄。
记者来到西瓜种子晾晒区,员工王立娟正在和同事们铺晒种子,她开心地和记者分享着自己的喜悦:“我以前是一个‘宝妈’,在家照顾孩子,家庭的花销比较大。现在孩子大一些了,我来这里工作,离家近,方便照顾孩子,还能赚到工资。家庭收入提高了,日子也更好了。”
▲马蓉正在给番茄受种。章音頔 摄
走进番茄受种间,员工马蓉正在细心地为番茄受种:“在这里工作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我学到了番茄和辣椒生长、培育的知识。这里的工作环境也更好,干净舒适。”
▲农户在田间工作。章音頔 摄
平罗县是宁夏第一农业大县,然而,这里不只有发达的农业。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委副书记、平罗县委书记宋世文介绍:“自古以来,平罗县就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交汇之地,充分地体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古代到今天,在平罗县体现得淋漓尽致。”
枸杞和种子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更成为了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共享成果的美好象征。正如一粒粒种子在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宁夏的故事也成为中华大地上盛开的美丽花朵,见证着“铸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的生动实践。
(编辑:马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