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生态,助力西藏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民族报 程越 发布日期:2024-08-0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生态是习近平总书记为西藏明确的“四件大事”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标。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部署,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条生态友好、绿色低碳、具有高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新时代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与历史性成就

  对青藏高原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把握。青藏高原因年轻的地质历史、活跃的构造运动、剧烈的环境变迁、独特作用于大气环流、独具特色的生物区系、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成为全球最独特的地域单元之一,具有低温、低湿、低压、低氧,高海拔、高辐射、高温差和多风等地理气候特征。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影响了全球气候变化,并深刻影响了生命演进过程和人类活动。同时,青藏高原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影响。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是抵御美西方反华势力、遏制分化中国图谋的前沿阵地,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重点地区。

  绿色低碳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进入新时代,西藏加快清洁能源开发步伐,相继建成藏木、旁多、果多、多布等多个大中型水电站。其中,西藏第一座大型水电站藏木水电站首台机组于2014年投产发电,是西藏电力发展由10万千瓦级到50万千瓦级突破的标志性工程,实现了在高寒高原地区建设世界上海拔最高大型水电站的突破;苏洼龙水电站2022年11月投产,成为西藏第一个装机容量超百万千瓦规模的大型水电工程。到2023年,西藏已基本建成以水电为主,油、气与光伏、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从2015年起,夏季丰水期富余清洁电力实现外送,截至2023年底累计外送电力超过155亿千瓦时。2023年,西藏全区电力装机容量突破700万千瓦,基本实现清洁能源供电。西藏的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生态环境持续保持良好,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建设。西藏在全国各省(区、市)中率先实现碳中和。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整体上已经实现了碳中和,而且还可以提供超过6500万吨CO2/每年的碳汇盈余,可为我国整体实现碳中和作贡献。《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等政策法规颁布实施,西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推进河湖林草保护责任到人。不断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完善监测监察考核体系,深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科学考察和科学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保护机制持续发力,实现生态扶贫向生态富民转变,生态环保生活方式蔚然成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加强西藏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不断加深对青藏高原发展潜力的认识。长江源头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一带属于西藏实际管辖,金沙江上游是川藏两省区共管,建设中的川藏铁路横贯长江、雅鲁藏布江流域。要将西藏纳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范畴;以金沙江上游、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等经济社会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为重点,针对近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及高原特有的冰川系统、荒漠生态环境,按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原则,加强对生态脆弱性及治理对策的研究。其次,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青藏高原科学研究。政府及相关科研单位要定期组织西藏高原科学研究成果交流,以推动交叉学科研究、国际学术交流为重点,培育生态文明建设等新兴学科。

  整合西藏自治区内外的科研力量,建设清洁能源技术等创新中心。以研究西藏稳定、发展、生态、强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实施重大攻关项目,促进西藏科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打造形成具有高原特色和本土优势的研究体系。

  以清洁能源产业培育为主导,加快把西藏建设成国家清洁能源基地。要以水能发电为先导产业,以清洁能源产业为主导产业,着手解决电力外输通道建设,统筹实施雅鲁藏布江、澜沧江、金沙江三大干流和怒江支流等的水能开发,着力培育水电和光热等新能源发电产业,同时积极培育氢能、多能协同互补等新质生产力,实现产业、技术和模式上的新突破,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贡献。充分发挥西藏绿电供应充沛、增长迅速的独特优势,通过数字化提升和智能制造赋能传统产业,将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培育为战略优势产业,进一步推动绿色建筑建材、文化旅游、特色农牧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壮大,不断拓展西藏清洁能源区内自用的场景,推动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保持在全国前列。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本文系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项目号24WTYB05)阶段性成果。】

(编辑:王琪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