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短视频+”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来源:中国民族报 郭寒 发布日期:2024-07-0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近年来,新兴的短视频媒介形态因契合用户认知等特点,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借助5G技术高速率、低延时优势,“短视频+”营销也迎来新风口。要切实发挥短视频优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鼓励社会参与,形成传播合力。传统媒体时代,传播主体由媒体从业者构成。伴随着互联网发展、短视频普及,传统受众被赋予了自主创作、自行发布的权利,其在视听语言上更具有个性化,能通过特效、解说等形式,增加用户的参与感、代入感。短视频具有创作门槛低、生产流程简、投入成本小、收益时差短等特点,吸引广大青年、文化爱好者主动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当前,民族地区在以短视频进行文化传播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总体来看,在内容选择上仍以介绍传统风俗习惯为主,还没有形成聚焦的宣传主体。可尝试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指导等方式,鼓励群众、企业等协同参与,丰富叙述角度、增加视频趣味、形成传播合力。

  坚持内容为王,增强用户体验。内容的高品质、原创性,是实现品牌化、口碑化效应之根本。当前,文化传播类短视频量的堆积已达到一定程度,但质的升级还不够。应坚持“内容为王”的传播理念,把视频内容的前期深耕与后期打磨相结合,通过“短视频+”形式更直观立体地展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用户获得良好体验,促进视频在社交媒体的转发传播。

  构建传播矩阵,推动高效利用。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在推动媒介转型发展的同时,也引导着信息消费方式的改变。近年来,各地都在着力打造集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平台等为一体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在短视频传播方面,可尝试基于平台用户类型及平台服务定位,在微博、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等多种平台上构建传播矩阵,进行分众传播,从而提高渠道的有效利用率,获得更多用户关注。

  实现意义建构,契合用户期待。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孤独、焦躁、冷漠等心理问题对青年群体造成困扰,而传统节庆、特色饮食、民族歌舞等具象符号的视觉化表现,有利于用户对社会生活中尊重生命、享受生活、关怀包容等积极意义的建构。此外,短视频形式更加符合用户时间碎片化、信息需求多样化的特征,易于通过音乐、特效、场景布置等手段,把握用户兴趣点,吸引用户注意力。同时,借助短视频应用平台,用户能够以对话、评论、转载的形式与视频创作者互动,进一步激发用户情感上的共鸣,在增加用户参与感及满足感的同时提高其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建立评价机制,重视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既是传播过程的最后一环,也是关键一环。建立系统的评价机制,以评估短视频用户对文化传播的接受度、认知度、满意度十分必要。新媒体背景下的大数据应用可以实现对点击量、阅读量、转发量、粉丝量等信息的量化统计,进而为用户偏好分析提供了客观依据。结合评价反馈机制,有针对性地对短视频的叙事方式、节奏、镜头转换等进行优化,有助于提升传播力与影响力。

  总之,短视频的出现和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契机。要把握短视频传播规律,利用好传播平台,加强内容生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民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