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向青少年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是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新疆博物馆流动展走进喀什市浩罕乡中心小学,讲解员为学生演示射箭。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形成聚合力
学校发力。学校是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融入德智体美劳培养各方面,构建课堂教学、教育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多维体系,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一是用好“两个课堂”。重视“第一课堂”,分学段开好《中华大家庭》《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课程;用活“第二课堂”,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主题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二是用好“两类课程”。善用思政课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讲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巧用课程思政,充分挖掘运用各学科蕴藏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
家庭用力。家庭是培养青少年的第一场所,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家庭教育。一是父母言传。父母可以在日常给孩子讲述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土尔扈特万里东归等故事,和孩子一起观看民族团结主题影视作品,增强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二是通过传统节日身教。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成员共度传统节日,可以增长知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
社会着力。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加强媒体宣传。大众传媒要面向青少年制作专栏和节目,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线上活动,发挥报、网、端、微、屏矩阵作用。二是加强场馆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场馆要面向青少年、服务青少年,开展专题实践活动。三是加强产品供给。充分考虑青少年特点,精心创作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主题读物、影视剧、动漫作品,寓教于乐。
抓好关键点
聚焦“三交”,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脉络讲清楚。运用多形态、多语种史料,深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讲活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故事,讲好各族人民共同维护团结、反对分裂、增进认同,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故事。
聚焦“三个讲清楚”,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讲生动。一是围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措施,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二是围绕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三是围绕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
聚焦过去、现在和未来,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讲鲜活。着眼历史,讲明“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着眼当前,讲明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着眼未来,讲明要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用好方法论
坚持系统思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故事讲出“理论味”;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把故事讲出“历史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故事讲出“文化味”。
增强情感共鸣。立足实际,宣传身边好人好事,增强故事鲜活度、亲和力。从活动入手,常态化开展主题文艺活动、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青少年担任民族团结宣传员、乡村青年组织员、家乡文化推广员,以亲身参与体验激发共鸣,增强责任感。
(作者系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