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鞋记
来源:中国民族报 孟和 发布日期:2024-06-1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天气渐热,可以穿凉鞋了。想起去年穿过的凉鞋还能穿,便从上到下翻鞋柜。找出来一看,鞋面虽然完好,鞋后跟却已经被磨得偏向一边。试穿了一下,感觉很不舒服,想扔了它。可这是一双皮凉鞋呀,经历过穷日子的我,看了看,觉得扔了可惜,鞋跟修一修还是可以对付一个夏天的。

  如果放在过去,这可算是一双上档次的鞋子。再说,那时的衣服鞋子很难常换常新,鞋子哪儿坏了,都会一修再修,一直穿到实在没办法穿了才扔掉。哪怕扔鞋子时,还会有一种别离的伤感,左瞧瞧右看看,最后才舍弃。可如今不同了,很少有人穿着修过的旧鞋过一个新的夏天。因为,现在鞋子的功能不仅仅是护脚、助于行走、防滑、防寒等,人们还赋予它审美价值。年轻人买鞋时不仅看功能,更要买符合审美需求的“漂亮鞋子”。很多家庭的鞋柜因此快赶上衣柜大了,鞋子的款式、材质各种各样,着实让人惊叹。

  我被怀旧情结打败,决定修一修这双凉鞋。于是,拿上鞋子,骑上单车,走街串巷,按照过去的记忆找寻修鞋摊。没想到,存在脑海里的那些修鞋摊真的成了记忆。原本小巷口、家属区门口的那些修鞋摊全都消失了。

  直到第二天,我才在一个偏僻的深巷里看见一位老人和他小小的修鞋摊。生意萧条,老人正静静地坐在那里。我打了个招呼,递去鞋子的同时,问了一声:“我这皮凉鞋能修不?”老人说:“是不是皮子可不知道,鞋子肯定是能修的!”老人好像话里有话,让我不知该说什么。我愣在那儿,回味着他的话,感觉是对现今一些产品质量的无奈吧。

  老人修鞋时,我坐在他为修鞋人准备的马扎上,看着他那双长有老茧、娴熟操作的手,不由想起了往事。

  几十年前,城市的角落、小街小巷、校园门口,都曾有过小小的修鞋摊。那时我正上大学,一年四季就两双鞋子,一双运动鞋,一双廉价的皮鞋。年轻时朝气蓬勃爱运动,鞋子不时就出毛病,不得不一再拿到校门口的修鞋摊修理。于是,校门口的那些修鞋摊,在我脑海中定格成清晰的画面。无论严冬还是酷暑,这些修鞋匠都会定时来摆摊,开始一天的营生。有的时候,摆摊的多了起来,形成小小的竞争环境,修鞋匠便竞相吆喝“来我这儿,来我这儿”。于是,我们就找最便宜的摊子去补鞋。节约上几毛钱,也很满足。那时多数学子都是如此,鞋子修了再修,皮鞋擦得锃亮。

  修鞋的过程,也是交流的过程。修鞋匠坐在小板凳上,一边操持着工具,一边还跟你说说话。他们认真专注,大有雕琢艺术品的样子,但也不耽误聊天,真不知道是如何练就的。就在这样的交流中,我们知道,多数修鞋师傅都是来自外地的农民,因当地耕地少,难为生计,于是来到陌生的城市,做起修鞋的小生意。岁月悠悠,这些人慢慢融入这里的生活,成了城市的一道风景。

  我坐在老鞋匠旁边,看着眼前的小鞋摊,回味着往事,心里既酸酸的,又暖暖的。酸的是如今路边或巷口的修鞋摊已经消失,风景不再;暖的是因为日子越来越好,想修鞋、穿旧鞋的人越来越少了。虽然这些旧光景都已成过去,但修鞋匠那种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刻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就在这时,老师傅把修好的鞋子递给我:“好了,接着穿吧。”

(编辑:吴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