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果飘香季,山花竞放时,徜徉在新疆塔城市的网红打卡地红楼巷,一座座红墙绿瓦的百年古建筑让人目不暇接,直播、自拍的游客络绎不绝、兴致盎然。不经意间,欢快悠扬的琴声从巷子的深处传来,人们好奇地抬头张望,相互打量,不约而同地选择加快脚步。
转过街角,一场小型手风琴演奏会扑面而来:
美丽啊我的故乡塔尔巴哈台,
青青的草原是我牧羊的地方,
肥壮的牛羊马驼千千万万,
你看那丰收的粮棉,好像座座山……
三名身着节日盛装的手风琴演奏者并排而立,置于胸前的手风琴或红或绿,或大或小,弹奏者技法熟练,三架琴的旋律和谐悠扬。他们演奏的塔城民歌《美丽的塔尔巴哈台》,让听者如痴如醉。很快,人们纷纷自发加入其中,踏着琴声,载歌载舞。
这正是“中国手风琴之城”——新疆塔城的日常。
塔城市手风琴博物馆内陈列的手风琴展品。封煜靖摄
五弦之都
距离自治区首府很远,距离边境很近,这是初来者对塔城的第一印象。塔城地处准噶尔盆地边缘,毗邻哈萨克斯坦,东距乌鲁木齐市530公里,被称为“边境线上的城市”。
有人说,这里是油画之城。春天的风,夏天的光,秋天的云,冬天的雪,四季的人,都泛着油画般的色彩。有人说,这里是面包之城。上百座面包坊散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上百种面包口味汇聚成一场味觉盛宴,香飘万里。有人说,这里是千泉之城。塔城境内分布着数以千计的泉眼,大小不等,泉水清澈,水质甘甜,养育着边城的各族儿女,也留下了城池始建、西迁戍边、保家卫国等历史佳话。
塔城市区林木繁茂、碧翠迷人,自东向西,发源于塔尔巴哈台山脉的喀浪古尔河、师范河、东门外河、加吾尔塔木河、乌拉斯台河,穿城而过,恰似一把五弦琴,为塔城增添了生命的灵动。河水一年四季长流,泉水叮咚,余音袅袅,细心倾听,仿佛有人在轻轻拨动琴弦,在天地之间弹奏出天籁之音,塔城“五弦之都”的美名不胫而走。
从空中俯瞰,塔城整座城市就像一把天地大琴,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琴在这里也大受欢迎,那就是手风琴。
在塔城,手风琴的符号比比皆是。公园里,街道旁,湿地边,三岔路口,街区尽头,造型各异的手风琴雕塑随处可见,让人眼花缭乱。或是高大修长的琴身与一双奏乐大手的抽象组合,或是文质彬彬、如醉如痴的优雅琴师,或是动作夸张又天真烂漫的滑稽孩童在演奏,手风琴文化元素处处彰显,成为别具一格的城市风景。
在塔城,手风琴琴韵时时飘扬。从三五人的家庭聚会到上百人的婚宴喜筵,从城市的文化广场到乡村的百姓舞台,从校园的教室到社区的活动室……琴声悠扬,歌声婉转,交织融合。
手风琴原本在塔城就拥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再加上多次手风琴文化活动的推动,保守估计,塔城至少有1万人会弹奏手风琴。按照平均两人一台琴,以及全市各级馆藏品来估算,塔城手风琴的拥有量同样过万。塔城人对手风琴的热情与挚爱,由此可见一斑。
丝路音韵
从历史深处走来,传承至今,手风琴已然成为塔城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以琴为媒,手风琴成为塔城民族和睦、文化交融、幸福生活的象征;以琴作虹,这里正在成为国际手风琴文化交流的中心节点和核心地带。
塔城拥有中国最大的手风琴博物馆,收藏有中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乌克兰等10多个国家1900余架不同品牌、不同年代的手风琴。其中,既有制作于1852年、如今已有170余岁“高龄”的纯手工手风琴,也有高达1.35米、世界上最大的手风琴,还有世界上多架限量版的手风琴……
追本溯源,手风琴的鼻祖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笙”,后经意大利传教士传入欧洲,随即欧洲开始由笙启发而出现手风琴的前身乐器。之后,德国人德里克创造出用口吹奏的奥拉琴,再增加手控风箱和键钮,使之成为第一架初具雏形的手风琴。接着,奥地利人德米安集手风琴的各种前身之大成,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手风琴。手风琴本身就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更是人类文明互鉴互融的见证。
手风琴能够在塔城扎根、传播与发展,与丝绸之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塔城地处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准噶尔门户”和“中亚商贸走廊”的重要驿站,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版图重要的组成部分。汉代由西域都护府管辖,唐朝由北庭都护府辖制,元为皇家封地,清代有“卡伦”和驿站,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塔城的脉络一直清晰可见。
清中期以后,我国西北的驿站和驿路系统愈发完备,塔城的交通地位更加凸显。军阵行进的号角,深夜急驰的驿马,商贾长队的驼铃,游牧迁移的烟尘,不同肤色的面孔,从历史中走来又走进了历史。
近代以来,随着巴克图口岸的发展,新思潮、新文化、新教育在这里传播、激荡、糅合、出新,塔城成为西风东渐和东风西渐的交汇点,成为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地,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大后方。
20世纪初,随着贸易往来和人口迁移,手风琴经巴克图口岸传入塔城。因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音色,欢快的节奏,绵长的和声,多样的曲调,兼容的风格,易学的技法,加之便于携带和演奏,手风琴迅速在塔城各族群众中得以普及,并与当地文化进行深度融合。
美丽宁静的边城,因为手风琴的到来而翩跹多姿,弥漫于大街小巷之间的动听音符,唤醒了城市的艺术细胞,激发出边城的民族风情,讲述着丝绸之路的音乐传承……
在塔城,与手风琴相关的标志符号随处可见。 胡虎虎摄
爱之旋律
琴语情深韵味浓,轻抚弦间爱意融。在塔城,只要有手风琴琴声的地方,就一定有爱的故事。
今年66岁的谷英福平时不爱言语,可一谈起手风琴,马上滔滔不绝、眉飞色舞,一抱起手风琴,顿时精神抖擞、容光焕发。他从小对音乐旋律有着特别的灵性,音符、曲调听一两遍就能记住,然后能用手风琴或电子琴演奏出来。除了这两种琴,他还会演奏巴扬、托合拉什卡、六弦琴等乐器,更能非常熟练地演奏锡伯族、达斡尔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民族民间音乐。
妻子葛金香是谷英福的小学同学,同乡不同村,两村隔着一条小河。谷英福年轻时经常应邀参加周边村队的活动,葛金香是他的忠实粉丝,一来二去,手风琴变成了牵线搭桥的红娘。“那时候,他是我们这里的名人。他弹琴的时候特别帅,好多姑娘都对他有意思,但被我捷足先登了。”葛金香捂着嘴笑了,满脸深情地望着丈夫。
谷平是他们夫妻俩的第一个孩子,4岁开始学习手风琴,至今弹琴30多年。谷英福经常骑摩托车载着女儿走街串巷,到处参加演出。从歌舞厅、餐厅到热闹的婚宴现场,从毡房、蒙古包到田间地头,甚至是城郊的林荫道上,父女二人兴致盎然地为大家演奏助兴。
谷平的女儿则从5岁开始学习手风琴,现在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小琴手。
在塔城,像谷英福这样一家三代弹手风琴的不在少数,正是在这种接力传承中,手风琴之城的文化根脉才能生生不息。
和合大美,家国大爱。在塔城,手风琴在潜移默化中已成为家庭和睦、民族团结的桥梁和纽带。每逢节日,大家庭都要举行聚会,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只要拉起手风琴,维吾尔族麦西热甫、哈萨克族“黑走马”、俄罗斯族踢踏舞都会轮番登场,悠扬的音乐、美妙的歌声、幸福的笑声,久久飘荡。
在2023年新疆·塔城第三届手风琴文化艺术节”上,塔城市获得“中国手风琴之城”、“一带一路”塔城国际手风琴文化发展论坛永久会址等多项授牌,一股新的手风琴文化热潮正在边城激荡。
(编辑:吴艳)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