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民族医药促进“三交”的实践——以辽宁阜新县玉簪花医药产业为例
来源:中国民族报 王艳 曲雯 发布日期:2024-06-1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蒙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玉簪花是蒙医药常用药材,具有悠久的临床用药历史。玉簪花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有300多年的种植历史,已融入当地日常劳作和文化生活中,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

玉簪花

佛寺镇农民在蒙药用植物重点保存圃内种植玉簪花。王艳供图

互嵌共建:药材流动中的人际互动

玉簪花作为中药材记载于册,最早见于《本草纲目》。因其洁白如玉的花朵与古代妇女发髻上的簪子相似,故名“玉簪”。玉簪花是蒙医药传统常用药材,《中华本草》(蒙药卷)记载,其药性寒、味涩,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利咽之功效。该药材被收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和《内蒙古药材标准》中,“玉簪清咽十五味丸”“清咽六味散”就是以玉簪花为主要原料的蒙药制剂。玉簪花全株均可入药,蒙医主要用其花治疗慢性咽炎。

佛寺镇因瑞应寺坐落在这里而得名。历史上,瑞应寺是今内蒙古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藏传佛教寺院之首,寺院内有大小规模的殿宇108座,各殿宇集藏式、蒙古式、汉式建筑风格于一体,是研究天文历法、医学、音乐、舞蹈、文学等文化的中心。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瑞应寺以东修建药师庙,后扩建为“曼巴扎仓”,是当时蒙医药学的最高学府,同时为百姓治疗疾病,熬制汤药。从进入曼巴扎仓学医到毕业共需15年,教学方式将集中讲授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涉及医学理论与临床治疗。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曼巴扎仓共培养4000余名医药人才,涌现出800多位名医。

随着瑞应寺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患者到曼巴扎仓求医,寺院内种植的药材远远不能满足患者需求。因此,寺院推广家户种植,教授当地各族群众种植各类药材的方法,将玉簪花的花根以分株方式发放到各家各户。在努鲁尔虎山脉东端,还形成了主要栽培红花、玉簪花、柴胡、防风、草乌等药材的种植区。

近年来,佛寺镇发展“个体农户—种植基地—精深加工企业”的产业模式,因地制宜延长产业链,实现了玉簪花从村落到区域间的大范围流动,在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药材种植方式多元化,带动村民就业。以“医院+种植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带动就业,引导各族群众参与种植园内的培训与合作。阜新县出台政策鼓励各乡镇和医院、药厂建设药材种植基地。2022年,辽宁省蒙医医院联合佛寺镇及其周边乡镇,建设蒙药道地药材种植基地,种植玉簪花、北苍术、苦参等130余种药材。种植基地吸纳附近各族农民20余人就业,包括建造园区的工人、专业管理员和药材种植员,人均月收入达4000元。与种植玉米等农作物相比,种植药材对于农民的技术水平要求更高,因此基地每年邀请专家开展药材栽培技术、抚育技术培训,更新农民种植知识体系,并开展仿野生栽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收购销售组织专业化,畅通城乡经济循环。首先,专业药材经纪人出现,开展季节性收购与价格协商。专业药材经纪人大多是乡村能人,因为职业原因经常走巷入户,与村民彼此熟悉、相互信任。他们擅长搜集交易信息,把握市场供需动向,成立药材经销店,使当地以玉簪花为代表的药材销路更广。其次,药材专业合作社吸纳周围农户,开展基于地缘和业缘的互助合作。药材生长周期长、种植技术较为复杂,当地探索组建药材专业合作社,扩大药材种植规模,开展技术培训交流。

企业加工贸易规模化,加深区域间产业联系。佛寺镇与阜新蒙药有限责任公司保持着密切的产业联系。首先,制药传承师徒模式,凝聚团结各族员工。蒙成药的制作主要分为机器和手工两类。人工制作药品是一类熟练工种,学习制药技术并没有民族界限,汉族师傅带教蒙古族学徒,或蒙古族师傅带教汉族学徒等现象十分常见。其次,贸易范围不断拓宽,共享民族医药文化。如今,公司产品以线下销售为主,销售范围覆盖全国各地。公司面向医院、药店开展培训,讲解药品功能以及组合用药的使用方法,促进产业发展与健康理念的传播。第三,与地方高校共建合作,赋能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委托高校、科研机构针对玉簪花开展成分提纯和产品研发工作。

探索共创:产业融合促进共同发展

打造品牌,带动特色旅游业发展。首先,以花为媒,挖掘文化旅游产业优势。玉簪花观赏价值高,还可作食材。佛寺镇在持续发展玉簪花种植业的同时,利用多条拥有300多年历史的传统特色胡同,举办文化旅游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其次,旅游业发展促进各地劳动力的吸收与流动。随着旅游业发展,乡镇餐饮一条街不断扩建,许多村民开起了特色饮食店,同时从事农业和服务业,有效增收。

发挥医药特色优势,推动医养结合业发展。优势药材用于养老业,服务当地健康事业。佛寺镇附近的温泉度假区目前正在积极创建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先导区。佛寺镇与附近的东梁镇中心卫生院合作建设医养结合分院,在养老服务中加入医疗救护,对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运用特色疗法进行康复治疗。

交融共享:

药材产业发展增进文化认同

获取多元发展机会,主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各族群众在药材种植基地共同劳作,相互交流,提高了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获得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成为普遍共识。

日常实践药用知识,传承中华医药文化。首先,科学选择多元医疗,融入当地生活习惯。佛寺镇各族群众共享以玉簪花为代表的医药知识,对药材有基本认识和了解。在当地的医疗选择中,呈现出中西医兼用的多元医疗模式。其次,赋予药材符号意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玉簪寓意冰清玉洁,除药用和食用外,当地群众也以花喻人。当地有一位村党支部书记开拓玉簪花销路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人们称其为“玉簪姐”。玉簪花最初主要在佛寺镇种植,随着其药用和食用价值广为人知,人们以玉簪花分株形式将其扩种到附近乡镇,并为玉簪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一部分在更大范围传播感到自豪。

以玉簪花为代表的民族医药产业,是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展起来的,是经济转型的试点产业,要从强化产业发展制度保障、夯实产业发展物质基础、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等方面推动民族医药产业发展。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号19BMZ060)阶段性成果。】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