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着力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从中国的民族学来看,现有的民族学知识体系存在两大弊端:知识体系的老化和洋化。新时代的民族学学科建设,必须直面民族学的现状,必须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最终建构中国自主的民族学知识体系,这是新时代民族学学科建设的中心。
构建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就是要实现民族学学科特点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内涵的耦合。结合民族学的学科特点,建构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新时代民族学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核心是“中国自主”,即“凸显中国的主体性地位”。包括民族学在内的现代社会科学大多诞生于西方,如何将其转化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或者如何从中生发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关键所在。吴文藻、费孝通等老一辈学者为此努力,提出的“差序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等理论或观点都极具中国特征。21世纪以来,尽管大量的西方知识被介绍到中国,但是其中的许多理论并没有中国化,未能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生产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话语或理论。
二是新时代民族学知识体系要以时代为观照,回应时代使命。民族学自传入中国的一刻起,就与中国的时代脉络同频共振。20世纪初正是我国内忧外患之时,国人对“民族”一词所进行的讨论,从一开始就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等时代命题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学的时代使命是回应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起开展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民族识别工作都是对这一时代使命的回应。进入新时代,民族学的时代使命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新时代的民族学知识体系,要从陈旧的、过时的、不适应时代的知识体系中脱离出来,随社会的变化、时代需求的变化而转型,建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知识体系。
三是新时代民族学知识体系要立足中国实际,从实求知。民族学知识生产的一大特征可以概括为“从实求知”——即知识要从实际中来,从社会事实中来。从新时代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来说,从实求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知识生产的态度要客观严谨、实事求是。不能未经系统深入地调查甚至仅凭自己主观的印象就作出判断、得出结论甚至给出对策。第二方面,民族学知识生产要重视田野调查。这是民族学获取社会事实的重要途径,是民族学掌握中国实际的可靠手段。第三方面,从研究对象来说,要立足于中国的田野,调查中国的实际。民族学所研究的“民族”是一个广义概念,其研究范围不仅包括初民社会,也包括国家体系中的复杂社会。只有以中国为田野,立足中国实际,方能真正从实求知。
四是新时代民族学知识体系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回答时代命题。问题是知识生产的起点,问题的解答或解决是知识生产的终点。当前的民族学学科内,缺乏问题意识的情况依然存在。一些所谓的研究不致力于解答学术问题或现实问题,而是从国外学界、政界找寻一些时髦术语,随波逐流地加以套用。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回避关涉民族生存发展、民族团结、国家长治久安等重要现实论题,沉迷于无关宏旨的文化细节,看似问题意识清晰,实则处处自我设限,最终仍只是资料和术语堆砌,表面精致,实则空洞。构建新时代的民族学知识体系,要以问题为导向,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要敢于直面真问题、大问题、重要问题。
五是新时代民族学知识体系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本土概念和话语。作为关注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学科,要求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调查,理解研究对象的分类系统和知识体系,挖掘与阐释其中蕴含的概念、话语及意义,并且将其中部分具有较为普遍解释力的概念和话语转化为学科的理论和范畴。我国有着悠久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和丰富的处理民族关系智慧、治理民族地区经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是民族学中国化和知识创新的宝贵财富。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知识体系创新,必须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整理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关于族群、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族际关系、跨文化交流以及边疆治理的思想、智慧、知识体系和基本原理,将其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新时代民族学知识体系建构中来。
(作者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
(编辑:王琪)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