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一望无垠的稻田中央,黄澄澄的稻谷为勐傣坝创设了灿金色的梦境。大片稻田中间,一条条深浅不一的沟渠作为界线,勉强划分出村寨与村寨、户与户之间的田畴界线。沟渠里淤泥过膝,渠心大部分暴露在阳光下。太阳把渲染给秋天的金色填充到渠底的泥坑里,使整个坝子和谐划一,变成一个灿金世界。沟渠低洼处,汇集着一滩滩水泊。大大小小的鱼虾,在水与泥之间成群游动,制造浑浊而不真实的假象,想借此逃过鹭鸶饥肠辘辘的眼。 ——选自张新祥中篇小说《通灵鸟》
作者:张新祥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1月
中篇小说集《遇见》收录了傣族作家张新祥近年来发表的7篇作品,洋洋洒洒30万字。作家用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小说艺术视角,开拓了一片崭新的文学乡土。
张新祥的小说展示了一个唯美的傣乡世界。张新祥出生于云南临沧,读书、学习在临沧,生活、工作还是在临沧。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临沧,是一片汉、傣、彝、佤、布朗、德昂等多民族和谐生息的广袤乡土,有着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生活在这里的张新祥的小说创作洋溢着鲜明的乡土气息。在作品中,他虚构了一个叫“勐傣”的县城和坝子,这是一个有着大片田畴和起伏山地的地方。如同莫言的高密或贾平凹的商州一样,“勐傣”成为张新祥的文学地理坐标。对于这块土地上的地名、植被、特产、美食、方言、熟谚,还有傣家人的信仰、禁忌、习俗,他如数家珍;流传在这块土地上的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典籍、史志,还有那错综复杂的历史渊薮,他常常信手拈来,为己所用。张新祥擅长环境描写和景物描写,用代入感很强的笔触,对这块土地上的山川、河流、平地、村落、古树进行细致刻画,包括流云、走雾、月华、阳光、夜色,都被他清晰地写入小说中,给人一种桃花源般的唯美感受。如《二十四坨银子》,虽然讲述的是一群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但张新祥有意淡化故事情节,其优美的文字和意境,让人感觉这不是小说,而是一首抒情诗,一段滋味绵长的乡土长调。
张新祥的小说呈现了乡土文学的丰富性。他的作品体现出独特的地域性,展现了其在乡土世界里的坚守。但生于斯长于斯的张新祥,笔下的世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乡土田园。他有着开阔的眼界和视角,7篇小说,讲述7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遇见》写一个到滇西高原支教的年轻人的故事,《荒出没》写滇西边陲乡村各族人民和睦共处的故事,《豹子》写一个下乡工作队员探寻滇西一个村子经济文化发展的历程……张新祥的语言功底扎实,又特别擅长写短句,巧妙的场景转换加快了故事的节奏感,生动的细节描写给人强烈的在场感,笔下世界颇具魔幻特色和浪漫主义色彩。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木鼓响起来》,一篇两万多字的小说,呈现了一个佤族聚居村的百年嬗变和几代人的生活,有一种史诗般的厚重。张新祥从神话传说写到现实场景,从信仰习俗写到脱贫攻坚,生动再现了一个人神共居、亦真亦幻的乡土世界。而《月光下的勐傣》则熟稔地将各种边陲故事穿插于现实场景之中,如同类型小说中的“时光穿越”。总之,多种艺术手法的娴熟运用,可以洞见张新祥充满探寻和尝试的创作理念,从而让他的书写变得更加丰满。
张新祥的小说有着强烈的乡土忧思。小说中涌动着一股强烈的忧患意识,体现了他创作的深刻性。比如《通灵鸟》中,村人大肆砍伐珍贵的金丝楠木,撑起鼓鼓腰包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同名小说《遇见》中,描写了山村小学留不住老师的困境……而这些忧思不只泛泛而谈,还有强烈的自省和反思。《通灵鸟》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讲的是主人公因为突发疾病,摔倒在一个山洞里,眼看生命危在旦夕,绝望之际,他心中更多的不是悔恨,而是反思。他反思父母和村人毁林伐木导致的洪水,反思大肆种植“大肥”“大水”蔬菜而不考虑后果,反思金钱和物质的富足让自己不知敬畏……
小说集《遇见》是张新祥笔下绚烂的文学乡土,他用孜孜以求的探寻,演绎当代乡土小说的多种可能性。有理由相信,他还会给读者带来更多佳作和惊喜。
(编辑:吴艳)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