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科研团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
来源:中国民族报 钟鑫 覃四亮 发布日期:2024-05-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养引进用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本质和核心要素来看,高素质人才,尤其是一流科研团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要努力培养一流科研团队,聚焦全球顶尖科技领域,打造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青年科技人才为中坚力量的人才集合体,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在突破性创新链中发挥关键作用,推动区域创新效能与产业能级双跃迁。

  加强系统谋划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意义的能动主体。建设一流科研团队的关键在于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团队协作的人才梯队,集体攻关解决科研领域“卡脖子”难题。要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因地制宜,统筹资源,系统推进。

  依托国家重大战略,发挥重大人才项目聚才用才的引领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用一流精神培养一流的创新团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围绕重点核心技术攻关领域,加大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力度。重点扶持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内顶尖团队,支持博士后创新发展,实施高校人才强基计划,加大省部共建项目协同力度,推动各级财政向专项科研经费倾斜,加强对国家实验室体系、院士工作站等一流科研团队的支持力度。

  建立统一的全国科研人才大市场,并纳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规划。依托重大项目、重大课题建立协同攻坚团队,推动项目、课题、基地、人才、资金融合支持,加快建设国际人才社区,优化人才流动与交流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领域、地区、行业之间的人才互动交流,加快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搭建创新平台

  一流科研团队的培育离不开良好的平台支持。要建立完善组织机构和孵化平台,设立联合实验室、创新联盟等,为一流科研团队提供专业扶持。

  设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研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创新平台搭建起高效的合作交流机制,推动形成高水平、动态的“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体系。

  大力培育科技创新领域头部企业。新产业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头部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要大力培育头部企业,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优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同时,建立健全行政区与产业区适度分离、省级部门水平协同、省市县垂直协作、校院企地深度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打造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强对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统筹协调。

今年2月,贵州省农业农村厅二级研究员夏忠敏(右)和她带领的“揭榜挂帅”团队在遵义市播州区指导辣椒生产。新华社发

  厚植培育沃土

  要打造“一流人才生态”,在爱惜人才、尊重人才、成就人才的良好环境中,发挥一流科研团队的潜力。

  关心关爱高素质人才。一方面,优化人才住房保障等政策,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打造和谐宜居智慧社区环境。另一方面,加强城市间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城市群,积极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推进公共服务共享,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

  充分发挥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等对团队建设的带动作用。借助其学术造诣、社会资源,发挥人才培养与吸引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流科研团队的梯队建设,保持科技创新活力,推动一流科研团队可持续发展。

  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域数字人才发展战略。优化调整数字学科与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建立多层次、多类型、跨区域的新一代数字人才培养体系,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人才支撑,培育地区经济发展新动能。

  推进人才要素裂变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劳动资料是生产的物质基础,劳动对象是生产活动所指向的具体目标。推进人才要素裂变,是实现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的关键一环。

  加快更高素质团队与更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的优化组合。科技创新需要大量先进技术和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作为底层支撑,相对卓越的人才个体而言,一流科研团队更有助于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更高效地推进科技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劳动资料的经济效益。

  加强更高素质团队与更为广泛的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一流科研团队具备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团队协作的特质,能够弥补个体的专业素养局限和持续科创能力不足的缺陷。通过团队合作,促使一流研发团队蕴含的创造力转变为物质生产力,是拓展新质生产力应用范围的重要举措。

  加强要素协同创新,形成裂变。推动一流科研团队的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先进要素与其他要素融合裂变,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转化接力机制,构建新质生产力的生产结构和动力体系,助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跨越式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