篾丝编织幸福路
来源:中国民族报 张雪云 发布日期:2024-04-2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竹编作品。姚元飞供图

经纬交织的艺术,篾匠指尖的竹文化。姚元飞供图

  一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比耳村,老篾匠姚本顺大清早起来,就坐在自家院坪里,手执篾丝,潜心编着竹艺产品。几根细细的篾丝在他手里穿来穿去,不一会儿工夫,一个方形的竹编背篓已见雏形,花纹匀称细腻,造型别致小巧。

  “比耳”,一说是土家语,意思是“小而美丽的地方”;还有一说,该村河岸有一山,形如狮子,河对岸有一山,形似大象,狮、象隔河相望,四耳相对,故名“比耳”村。

  比耳村竹编已有两百年历史。沿着寨街走走看看,满街的篾货使人目不暇接,大的有竹床、竹椅、竹簟、簸箕、箩筐,小的有竹篓、背篓、箪篮、竹筷,还有各种花篮、花盆、蜂腰篓等。织篾货、卖篾货,显然成了比耳人的致富门路。

  村里有着许多竹编手艺人,老辈篾匠中不乏能工巧匠,所编织的竹艺品,簸能接浆,簟可隔水,手艺很扎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比耳竹编最风光时,全村有800多名篾匠,靠篾货谋生,一度达到“人人是篾匠,户户会编织”的盛况。姚本顺就是其中之一,他也是湖南省级非遗项目“湘西竹编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二

  在传统农业社会,竹器与南方各民族的生活密切相关,尤其在乡下,竹簟、簸箕、箩筐等都是必要的生活用具。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生活中使用竹制产品少了许多,竹编技艺更多是通过作为展览、摆设的竹艺品进入大众视野。

  “我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就做起了篾匠,编织背篓、箩筐、竹垫、竹椅等,经常通宵赶货。那个时候没有电,就点煤油灯,天亮后我醒来时,经常看到父亲一张脸被熏得黢黑。”忆起父亲姚本顺的过往,姚元飞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易让人察觉的苦涩。

  前些年,原本在深圳做生意的姚元飞毅然回乡。打小就在竹子堆里长大,对于竹编,这个年轻人心头始终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怀。本着先传承、再发展的想法,他决定跟着父亲学竹编。“篾匠是个空筒筒,十个篾匠九个穷。”对于姚元飞的决定,姚本顺一开始心里有喜有忧。

  俗话说,“木匠难学,木匠难起八角楼;篾匠难学,篾匠难打(编)六角篓”。学手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姚元飞憨厚、务实、执着,在摸索中前行。因为技术日渐娴熟,手艺越来越好,人也和善,慢慢地,他在当地小有名气,周边地区的乡亲都来找他和父亲编织竹器。

  姚元飞的手艺学成了,但是乡里的消费能力很有限,只能售出背篓、箩筐之类的实用产品,大量竹编产品卖不出去。“我告诉父亲,我们不仅要做竹编,还要走出去做推广。”

  说干就干,他用竹扁担挑着竹编产品,去凤凰古城等周边经济较好、旅游业兴盛的地方销售,居然很受欢迎。这也让村里的老篾匠重燃希望。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姚元飞见过世面,也有自己的思考。他在传统竹编手工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做出平面竹编难以编织的竹中书画;开发一系列竹编文创产品,譬如竹编灯罩、竹编手提包等。他设计编织的新型花篮、花盆、微型背篓、蜂腰篓、微型箩筐等,精致而独特,广受大家喜爱。

  2014年,姚元飞乘势而上,组建起湘西第一家竹编合作社——本顺竹艺合作社。

  三

  传统竹编工艺有砍竹、破篾、修篾、染篾、编织、整形等流程。其中,编织是最重要的环节,大体可分为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编织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

  竹编是项细致活儿,特别是编簟子,要挑选色泽嫩绿、节长匀直、光滑无痕的水竹为材,经过裁、劈、剖、削、刮、匀等十余道工序,制作出匀净光洁的“熟篾”,再进行编织。

  姚元飞的竹编手艺日渐精湛,竹艺品做得愈发精美,编织的图案更是丰富多样,有玉盏格、万字格、四梅花、七字万、双龙抱柱、水波浪、井字底、狗牙齿、顺路路、大梅花、小梅花、升子底等,让人爱不释手。

  合作社办了起来,姚元飞又面临一个新的难题,怎样让竹编工艺更加时尚、更加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生活?

  经过不断探索,姚元飞找到一个突破口:融入现代理念和技术,加大对竹编产品的创新设计和品牌包装。为此,姚元飞积极与高校合作,打开竹编设计新思路,推出纯手工制作的“神秘湘西”双层簸箕、鱼鳞纹缕空竹笔、荷花图精品簸箕、“梅兰竹菊”双层精品簸箕等,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远销国内外。

  这些还不够,姚元飞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竹编队伍中来,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是,他与当地的学校合作,开设竹编技艺劳动培训课程,培养中小学生对竹编技艺的兴趣和爱好。

  四

  现在,比耳村的竹编事业就像柑橘树一样,结出了果实,引领村民编织出一条共同富裕之路。村民们春种水稻,秋收脐橙,寒冬腊月时节,男女老少围着火塘织篾器、做竹编,不出远门,靠灵巧的双手就能过上幸福安逸的日子。

  村里的老篾匠胡重云加入合作社之前,在外干着保安工作。合作社成立后,他在姚元飞的邀请下回乡,做起了老本行。“在合作社工作的同时,顺带还能照顾自家橘子树,一年能多挣两万多块钱呢!”胡重云笑呵呵地说。

  面对此情此景,姚元飞一脸谦和,目光中带着坚毅和执着。他感念村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现在他们依然在路上,任重而道远。

  春日的湘西大地,古朴中透着生机,就像一株破土而出的竹,抖落一身尘埃,舒展自己。

  “比耳滩,长又宽,比耳街上出篾匠……”在一阵船工的号子声中,酉水河两岸,新起的楼房一栋接着一栋,比肩而立,倒映在水中。在比耳村,青山映着碧水,竹子环绕着村子,一丛又一丛竹林,大片大片的橘林之间,一幅新农村的图景已然呈现。

(编辑:文静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