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5日拍摄的内蒙古乌梁素海景色。 新华社记者 李云平摄
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流域涉及7个盟市、51个旗(县、市、区),沿线有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戈壁等多种地貌类型,涵盖了全区约50%的人口和70%的经济总量,是各族人民生产生活、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内蒙古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是内蒙古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点任务,也是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篇章的重要内容。新征程上,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守护好黄河母亲河。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范围广、类型多,生态系统不稳定。要坚持用系统思维去思考黄河问题,用系统方法去落实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治理。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突出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做到应禁则禁、应封则封、宜草则草、宜田则田,统筹推进黄河流域高标准治理和高水平保护。推进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生态大保护大治理,协同推进防风固沙、林草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空气污染防治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加快沙漠沙地及退化草原综合治理,提高林草产业发展质量,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不断夯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根基,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牢不可破。
加强黄河流域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构建智慧高效的现代化生态治理体系。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信息化、智慧化水平,对内蒙古构建现代高效的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体系意义重大。一是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优先补齐农牧区污染治理的基础设施短板,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强化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护,提高生活污水回收利用率;设立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站,加大对垃圾分类的引导和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垃圾分类的便利性和精准度;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各类灌区灌溉系统的现代化改造,通过铺设智能滴灌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水灌溉和精准灌溉;全面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舍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舍饲养殖条件,配套粪污收集和处理设施,实现环境保护和畜牧业绿色发展双赢,降低农牧民养殖成本。二是加快内蒙古黄河流域智能化管理平台建设。打通国土、自然资源、水利、住建、农业、工业等部门的数据壁垒,搭建“生态一张网”,提高智慧化管理水平。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加大信息技术在生态治理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在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取水口实施全面网络动态监测,增加污染严重、水质较差的支流监测点位,在农田灌溉区、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区域设置自动监测超级站,加强对污染物的溯源和追踪,严格排查违规取用水行为,提高对水源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制度创新,完善地区协同治理体制机制。强化地方立法,为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提供法治保障。完善林草长、河湖长制度,推广落实“河湖长/林草长+检察长+警长”机制,坚持岸上岸下齐抓、森林草原统管,加大河湖水林草湿污染执法力度,压实各方责任,积极探索公安、自然资源等多部门执法联动机制。在黄河流域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水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加强工业取用水企业的监督管理,建立取水许可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监督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的风险管控机制,切实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围绕黄河大保护大治理,加快建立完善协调沟通机制,理清各部门权责,构建上下联动的跨部门联防联控平台。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差异化补偿,健全横向补偿机制,深化各地区生态环境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走深走实。
推动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多元化实现路径。各地应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生态治理特点,科学合理利用林草资源,将林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优化林草产业发展布局,延长林草产品精深加工链条,加快新型林草产业经营体系建设,提高林草产业的综合效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积极推广经济林集约化经营技术,对经济林种植企业及农户实施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促进经济林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二是创新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林菌、林禽、林畜、林药、林草等产业多元化发展。三是大力引进饲草生产新技术、新机具,提高饲草加工及贮藏水平,积极推进饲草产业链提质增效,提升草产品附加价值,促进农户、合作社和企业收入稳步增长。四是加大对林草产业游憩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强林草资源在城乡景观带建设的应用,加快打造以林草旅游为统领,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草原景区等为载体的多元化生态旅游体系,加快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
优化人口布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内蒙古黄河流域是人口密集、经济活跃的地区,对维持空间生态安全韧性提出了较高的挑战。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上,应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刚性约束,优化人口布局,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一步促进人口与产业高效集聚,以良好的公共服务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吸引人口向城镇地区有序流动,为生态恢复和农业发展留足空间。加快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政策引导,在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予农牧民更多优惠政策和信息服务,鼓励农牧民自主迁移,通过发展县城和重点城镇,不断拓展农牧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空间,为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鼓励重点生态功能区人口有序迁移与流动,引导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人口向周边城镇集聚,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相应的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王琪)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