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淡淡的夜色,散步来到湄洲岛祖庙山上的一块“观澜”巨石旁时,发觉景物隐约可辨。抬头一看,原来天上的浮云不知什么时候已悄悄移开,一弯新月正悬在头顶。
这块“观澜”巨石,乃是我的故乡福建莆田著名的二十四景之一,人称“湄屿潮音”。白天站在石上远眺,但见海中有山,山外有海,山海相衔,海天一色,景致殊绝;其间,能闻海涛拍岸,潮音铿锵,有如龙虎轻啸,令人神思激越。但在月色之中登石观赏,对我来说,却是第一回。
于是,一种欣喜,如脚下九重葛的藤蔓,悄悄地漫上我的心头。
月下的湄洲岛,果然形如秀眉,庄肃中透着灵气,圣洁里寓着柔美,深浅入时,愈加容易使人想到这是一个女性化的岛屿。也许正因如此,民间传说中海上妈祖的精魂才选在这里飞天,并在天地间矗起一座扶危济困的丰碑,至今光照着海峡两岸的航道。
此时,海风微微地吹了上来,好像有谁在轻轻地喘吁,却又那样温柔。我攀到石上,再看海面,只见迷离的月光,早把海水染成一片光滑、柔软但又宽阔、深沉的黑蓝绸缎。四周的沙滩,宛若错彩镂金,光晶熠耀,只有那一往一复的微波,正轻拂着这水净沙明的岛屿,一时水波潋滟,光晶迷眼。细听,渐渐盈耳的正是绵绵潮音,仿佛天外仙乐,令人心平气静,万虑全消。
秀眉一样的新月,新月一样的岛屿。在新月和岛屿之间站立的我,再一次把目光投向山的高处——那矗立着的妈祖石雕像。她面向东南,深情地凝望着远方。月光静静地照着她,一身银白,纤尘不染,纯净得令人心羡。无疑,她是个伟大的民间女性。正是她,以28岁的年华,点燃了人生不可向迩的辉光;以有血有肉的身躯,展示了为人处世的尽善尽美。尽管,她是那样短促地交出了自己,悄然隐逝,但她充满爱心的纯真之魂,却如一弯新月,逾越泱泱海波,遍照迢迢之国……
历史记载:我国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妈祖文化体现了中国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历史上宋代出使高丽、元代海运漕运、明代郑和下西洋、清代复台定台,这些都展示出海洋文化的特征。特别是东南沿海民间,出海前先祭妈祖,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这就是“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真实写照。在海外,不少华人聚集地因为对妈祖文化的认同,而把“天后宫”作为社群活动的主要场所。这种沟通、理解和融洽,无形中也促进了华侨与所在国人民之间的感情联络,达到“世界妈祖同一人,天下信众共一家”的大同境界。
且说此前一天,我来岛上采风,见到岛上的人正接待一个叫“心缘团”的台胞一行数百人。一位姓陈的团长说:“来湄洲祖庙朝圣是我们每年都要做的一件大事。”他还说:“我们的目的是让中华文化、让妈祖精神远播,借助妈祖大爱齐聚一堂,促进两岸一家亲。”
此时,夜色渐浓,海风渐歇,新月的柔光也更为深沉。我低回流连着,仍不忍遽去。如此夜天,如此夜月,如此佳岛,一切只待我去默默领受。此时的我,不禁想起自己也曾在一年夏天从福州过来,配合当地在岛上接待过台湾诗人洛夫、痖弦、商禽等人。这个集碧海、金沙、绿林、奇石、庙宇、古厝等于一体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有妈祖3D水幕秀、风筝帆板节、湄洲之夏海峡音乐季等各类文化旅游活动,为他们提供“诗和远方”的独特体验,使他们流连忘返……随后,在岛上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来自海峡两岸的作家、诗人朋友进行亲切的交流,大家一致表示:文学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精神共鸣的通用语言,中国文学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而两岸作家的许多作品,不仅传达了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也表达了两岸一家亲的情怀和共同的乡愁……
默想中,环岛四顾,我仿佛看见那年夏天属于我们的那一行行深深浅浅、浅浅深深的脚印。
春风又至,月光照还。如今,两岸同胞共同参与,正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大道之行,人心所向,血脉相连,亲望亲好。美丽的湄洲,树木茂盛,芳草萋萋,海鸟翔飞,欢声悦耳。特别是岛上一年四季不间断地举办各项民俗、旅游活动,早已成为两岸百姓心中最柔软、最亲切、最温暖的情感纽带之一。
今夜,就是这一弯新月,就是这一座岛屿,仿佛接纳了我无边的思绪。恍惚间,我觉得自己也成了其中的一部分,流淌在海峡乡愁的怀抱中……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