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地区历史悠久,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亲密关系。近些年,在赤峰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清代和近代的多种文字对照手抄本文献。这些文献以民间文本的方式,展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手抄本《清蒙汉三语相合三字经》就是其中一例。
手抄本《清蒙汉三语相合三字经》,32开大小,双面29页,毛边纸线订,大约抄写于晚清时期,封面题名和内页正文均用满、蒙古、汉三种文字撰写。封面题名“清蒙汉”,因满语满文在清朝又被称为清语清字,所谓“清蒙汉”就是“满蒙汉”。该手抄本正文每句对照排为4列,从左至右分别是满文、蒙古文、汉文、满文拼写的汉文发音。一般来说,在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对照文本里,用少数民族文字拼读汉文发音的文本并不多见,这说明该文本的译者是一位精通满、蒙古、汉三种语言的人。
书名冠以“相合”或“合璧”这样的词语,是多种文字对照文本的一个重要特征。不仅《清蒙汉三语相合三字经》如此,许多文本的题名也是如此。例如,清代乾隆帝亲自批阅修订的《钦定满汉合璧四书五经》,宣统年间蒋维乔等编、荣德所译内府写本《满蒙汉三文合璧教科书》等,书名里都有“合璧”二字。“相合”或“合璧”表达了各民族融洽和谐的共处关系。
在清代多种文字对照文本的演进过程中,最初往往是汉蒙、汉满两种文字对照,继而发展为汉、满、蒙古三种文字对照,以及汉、满、蒙古、藏多种文字对照。《三字经》最初有满、汉对照文本,满、蒙古对照文本,继而形成了满、蒙古、汉三种文字对照文本。例如,清代著名辞典《清文鉴》的形成就是如此,从康熙年间的《御制清文鉴》,到乾隆年间的《御制满蒙文鉴》《御制增订清文鉴》(满、汉两体),再到《御制满洲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御制四体清文鉴》,最后形成《御制五体清文鉴》,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多种文字对照文本的演进,说明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交往频繁,互相学习彼此的语言文字,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共同推动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享文化优长,增进文化认同。《三字经》为宋代王应麟所编,它不仅是一本脍炙人口的儿童启蒙读物,还蕴含了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清朝建立后,统治者充分认识到儒家思想在政治统治和思想教化中的作用,从清初便实行崇儒兴学之策,顺治帝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主张以孝治天下。康熙帝颁布“圣谕十六条”,强调“敦孝弟以重人伦”,向孔子像行三跪九叩首之礼。雍正帝则对“圣谕十六条”逐条解释,形成《圣谕广训》,于雍正二年(1724年)颁行天下,并在全国大力推广宣讲。《三字经》作为儒家文化的启蒙教材,有多民族语言对照文本在民间广泛流传,说明儒家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普遍理解与认同,见证了儒家文化在各民族融合发展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
多文种合璧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是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是记录见证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重要载体。《清蒙汉三语相合三字经》作为民间手抄本,证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学习儒家文化是民间交往的自觉需要,体现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坚实依据。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王琪)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