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元年(907年),唐昭宣帝李柷被迫禅位于原宣武节度使,时任诸道兵马大元帅、梁王朱全忠(朱温),唐朝就此灭亡。同光元年(923年),沙陀出身的唐末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县)即皇帝位,复唐国号,以魏州为兴唐府,史称“后唐”。
按照传统观念,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在相当长的时间是很难被中原政权所承认的,但是沙陀人建立后唐政权,推翻中原后梁政权后,其对唐朝正统地位的继承,却很快就获得了一致承认。周边的楚、荆南、岐等中原割据势力纷纷上表,向后唐称臣,荆南节度使高季兴亲身入朝以表明心迹,地处东北的渤海国也千里迢迢遣使前来祝贺。五代史家薛居正甚至把李存勖绍唐比作“少康之嗣夏配天,光武之膺图受命”的伟业。
沙陀人建立的后唐政权为何能在短时间内被各方视为绍唐正统呢?这与其建立者李存勖对民族关系的认识和处理密不可分。
李存勖虽出身沙陀,但他始终以唐宗室自居。沙陀出自突厥处月部,因其所居之地有大片沙漠,故被称为沙陀。元和三年(808年),沙陀部首领朱邪尽忠及其子朱邪执宜率领三万户投奔唐朝,从甘州(今甘肃张掖)一路迁徙到灵州(今宁夏吴忠)、盐州(今陕西定边)一带,后又跟从河东节度使范希朝迁往河东,被安置在定襄川(今山西牧马河一带)、黄花堆(今山西山阴县东北)等地。此后,沙陀屡次出兵助唐军讨伐藩镇,逐渐成为北方一支劲旅。唐懿宗时,朱邪执宜之子朱邪赤心平定庞勋起义有功,被封为大同军节度使,赐姓李,名国昌,正式成为李唐宗室成员。唐僖宗时,黄巢率起义军进入长安,朱邪赤心之子李克用配合唐军,击败黄巢,被封为河东节度使,唐昭宗时被封为晋王。李存勖为李克用长子,生于光启元年(885年),此时距沙陀迁徙至中原地区已有近80年了,沙陀的汉化程度大大加深。李存勖从小学习儒家经典,13岁能通春秋大义,他一直以唐宗室自居,袭晋王位后,延用唐天祐年号,以示不忘复唐之志。
李存勖建立后唐政权之后,没有将沙陀旧制以及传统习俗纳入政治制度,而是沿用唐制治理国家。他恢复唐朝的宗庙制度,追赠父祖三代为皇帝,与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并列为七庙,以示统绪。后唐灭后梁后,不但以洛阳为都城,还将后梁时期的地名都改回唐朝使用的地名。针对后梁篡改、焚毁唐朝律令的做法,李存勖坚持全面恢复唐朝律令。
李存勖重用各族人才。据统计,《新五代史》记录的在后唐政权有重要位置的官员有147人,其中汉人官员有90人,以张承业、郭崇韬贡献尤为巨大。张承业是唐末宦官,乾宁三年(896年)出任河东监军,结识李克用,深受其信任。李克用病逝前,遗命张承业辅政李存勖。李存勖在外征战时,将太原军政全部委托给张承业。而张承业也不负重托,在安定后方、发展生产、保证前线足粮足兵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郭崇韬足智多谋,善于用兵。李存勖称帝后,郭崇韬任兵部尚书、枢密使,在对后梁战争中屡献奇策。在争夺郓州渡口杨刘城的战斗中,后唐军队被后梁将领王彦章围在杨刘城中,危在旦夕,李存勖问计于郭崇韬,郭崇韬建议渡河筑垒,以夹击王彦章,此计一行,王彦章果然退兵。后来,郭崇韬从战俘处得知,后梁军队主力全部派出,都城空虚,于是建议奇袭后梁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守将不战而降,后梁灭亡。
由上文的叙述可以看出,李存勖主张以民族交融发展民族关系,这种认识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从晚唐到五代,沙陀与中原地区联系日益紧密,对中原王朝的认同也不断加深。李存勖强调自己作为李唐宗室的身份,采用唐制治国,重用各族人才,获得了各方认可,后唐绍唐的正统地位由此确立。
(作者系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编辑: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