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昭通:乌蒙山腹地唱响幸福曲
来源:中国民族报 王琪 发布日期:2023-07-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云南省昭通市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地带的乌蒙山区腹地,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云南北大门”之称,自古就是出滇入川的重要通道。历经数千年的时光洗礼,这里积累了各民族交汇交融的深厚历史底蕴。全市有45个民族63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71.5万人,是典型的多民族融居地区。

  曾几何时,历史悠久与发展滞后、区位优越与交通不便、资源富集与产业弱小、文化厚重与教育落后、山川秀美与生态脆弱“五个并存”是昭通最大的现实写照。面对如此困境,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昭通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因地制宜新建一批易地搬迁扶贫安置区,35.47万搬迁群众住进新居。如今的昭通,各安置区(点)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民生短板持续补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各族搬迁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同谱写乌蒙大地的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昭通市彝良县开展“建党百年 同心筑梦”主题活动,各族群众和各行业代表共唱《唱支山歌给党听》。

搬出大山天地宽

  走进彝良县发界街道团结社区居民赵光蕊家中,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学生奖状和幸福的五口之家合影。

  “老大上六年级了,学习很好。老二也上幼儿园了,这会儿孩子奶奶带着老三去接了。”赵光蕊指着照片,笑着一一介绍。发界安置区是昭通市9个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之一,2019年,赵光蕊一家人搬入新房,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便利,“老二、老三都是搬到这儿以后才出生的,这里交通便利,乘公交车十几分钟可直达县城,从家里去社区卫生院、去县医院都很方便。”

  搬迁后,赵光蕊的丈夫参加了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成为一名技术工,通过劳务输出前往江苏务工,每个月有七八千元收入。因孩子尚年幼,赵光蕊就近应聘了社区的公益性岗位,每个月也有一千多元收入。

  “还是搬出来好,眼界开阔了,出路也变多了。我还参加了社区组织的育儿师培训,等孩子大一点儿,我也出去打工。”讲到未来的打算,赵光蕊信心十足。

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搬迁安置区万寿菊丰收场景。

  赵光蕊家的变化,只是昭通大地移民群众挪出“穷窝窝”后的缩影。近年来,昭通聚焦产业就业、社区治理、配套服务设施等重点问题,后续帮扶不停。

  ——在中心城市周边建起安置区,让搬迁群众不仅搬出深山峡谷,更能同步享受城市服务和保障;

  ——移民群众进城入镇、进厂上楼,实现由传统农民到城镇市民、产业工人的跨越;

  ——探索创新“基层党建+社区管理+群众自治”的治理模式,在安置区(点)成立党组织,配备社区干部、设置楼栋长,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着力在各安置区(点)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为各族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就业咨询、社会保障、就医就学等高效便捷均等化服务;

  ……

  如今,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和谐稳定,一个个集中安置区成为昭通大地上的新地标。

劳务输出富口袋

  春节假期过后,一辆辆集中输送外出务工人员专车载满乘客,从昭通驶向东部地区的工厂企业。通过“点对点、一站式”的劳务输出,务工人员实现了“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的无缝对接。

  巧家县大寨镇小寨村村民朱万祥也在外出务工的专车上。今年,他应聘进入江苏一家汽车企业。“没想到看直播还能找工作。”春节期间,朱万祥看到巧家县人社局局长罗仁彪直播介绍了多家招聘企业。经过咨询,朱万祥决定到人社部门实地考察过的一家江苏企业工作。“政府帮我们把过关,还设了服务站,我们过去也放心。”朱万祥说。

  昭通是劳务输出大市,外出务工是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全市农村劳动力305万,常年外出务工人数达250多万,其中省外务工人数常年保持在160万人以上,务工收入超过500亿元,务工收入占全市农村家庭收入的75%以上。

  为把人口优势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把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昭通市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抢抓东西部协作战略机遇,围绕东部地区紧缺职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有组织的规模化劳动力输出,以“互嵌式”就业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昭通市通过建立东西部协作、市县一体、部门协同、企业联动、社会参与、基层发力“六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全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有组织、有技能、有品牌、有服务“四有”转移就业,促进人口大流动、大融居。与此同时,市县两级人社部门创新稳就业举措,积极开展“局长直播带岗”活动,让广大求职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就业服务。

  “‘局长直播带岗’活动推动就业招聘服务线上化,拓宽了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为稳就业、保增收注入新活力。”昭通市人社局局长李盛义表示,为帮助群众转移就业,昭通市人社部门广泛搜集各地优质岗位,提前录制企业场景视频,广泛动员应届毕业生、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和有就业意愿的劳动者观看直播。

昭通特产小草坝天麻亮相上海2020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

  春节以来,昭通市累计开展“局长直播带岗”活动59场,推介就业岗位22万余个,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6万余人。昭通市人社局先后获得“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云南省第二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特色产业稳增收

  走进镇雄县呢噜坪易地搬迁产业园宝涛服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灯火通明,8条全自动刺绣生产线高速运转。二楼缝纫作业区设备“嗒嗒”作响,百余名工人忙得热火朝天。锁边、拉腰、剪线、熨烫……经过一道道工序,一件件成衣呈现在人们眼前。

  在车间流水线上,呢噜坪安置区搬迁群众付义芬正忙碌着。3年前,一家人从镇雄县盐源镇盐溪村搬到这里,为了方便照顾孩子,付义芬选择了就近就业。

  在公司三楼成品展示区,唐装、泰拳裤、绣花手提包等产品琳琅满目。“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为旅游景点、庆典活动、泰拳比赛等供应商品。”公司负责人曹勇介绍,公司从广东潮州来到镇雄投资建厂,看中的是这里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营商环境好。项目占地面积25亩,计划投资6800万元,运行后可带动800人就业。

  为保障全县6.5万余名搬迁群众的就业发展,镇雄县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分3期规划建设占地面积615亩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产业园,主要承接东部地区纺织、服装、箱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经参建各方不懈努力,一期工程部分地块已建成投用,民心光电、三晟服饰、宝涛服装、考拉鞋服等4家企业入驻园区开展运营。企业达产运行后,可提供就业岗位3000个,实现年产值4.5亿元。

  厂房“搬”进安置区(点),产业“安”在家门口。近年来,昭通市立足各安置区(点)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思路,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搬迁群众”联动发展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产业发展红利惠及更多搬迁群众。

  和呢噜坪安置区一样,昭阳区靖安安置区已建成马铃薯产业基地5万亩、蔬菜大棚3000个、香葱基地2000亩;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配套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园和建筑产业园,建成苹果产业基地1万亩、香葱基地5000亩、蔬菜及食用菌大棚2000个……据了解,昭通市各安置区(点)依托45万平方米配套商铺,带动自主创业就业4900余人;依托已建成的56万平方米帮扶车间,解决3500余人就近就业;统筹在安置区(点)建成苹果、香葱、花椒等产业基地,蔬菜、食用菌大棚及周边企业等岗位资源,累计吸纳4万余人就近就业。

白鹤滩水电站。

  如今,随着一个个产业园区项目的快速推进、一家家企业的投产运营,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发展产业支撑进一步夯实。在如诗如画的乌蒙大地上,各族群众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继续讲述“感恩奋进心相连、赓续血脉力相聚、互嵌交融道相通、国之大者志相同、以文化人情相融”的昭通故事。

  (本文图片均由昭通市民宗局提供)

(编辑:杨钰涵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