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甘肃武威市的大街小巷,社区有民族团结进步小广场,机关有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墙,商贸区和旅游景点有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展板和视频展播……到处呈现出政通人和、团结奋进的喜人景象。
武威取意“武功军威”,聚居着汉、藏等41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武威市各民族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创造了有着千年建城史的“五凉京华、河西都会”历史文化,结下了风雨同舟、水乳交融、休戚与共的深厚感情。
近年来,武威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走出了一条具有武威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路。今年1月,武威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紧扣主线,找准方向
清晨,在湛蓝如洗的天空下,武威市凉州区天马湖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广场显得祥和、安宁。这是市民晨起锻炼、闲暇散步最喜欢去的地方。每年5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的浓厚氛围让广场热闹无比。在这里,以“凉州会盟”为代表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抬头可见、低头可学。
天马湖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广场的和谐图景,是武威市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生动缩影。
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赛拉隆乡吐鲁沟村举行“幸福藏乡 感恩祖国”活动,簇拥着国旗的中华儿女送上对祖国的深情祝福。
近年来,武威市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理念,不断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武威市紧扣“两个共同”主题,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在成功创建为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基础上,探索出了“坚守一条主线、打造两条长廊、实施三项精品工程、打好四张牌、做到五个结合、推进六项重点工作”的“123456”创建工作思路。深度融入河西走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联创共建行动,确定打造河西走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门户市”目标定位,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有声有色推进创建工作,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具有“走廊”特质、区域特点,极具武威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路。
强化保障机制,成立由武威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与市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一体运行,制定下发相关文件,着力把握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市级民族事务委员单位和民族工作重点联系单位增加到36个,构建了四级民族工作网络,形成了高位谋划推动、各级协调联动、全民合力推动的创建工作格局。
宣传教育,营造氛围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自开展创建工作以来,武威市不断创新方法、丰富形式、深化内涵,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健全教育机制,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武威一中等单位开展理想、道德、纪律、国防等教育,着力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创新宣传载体,武威市采取多种方式、搭建多种平台,多视角、多方位、多渠道做好宣传工作。连续三年在《读者》《武威日报》等媒体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集中刊发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视觉形象工程,建成民族团结进步文化长廊各类主题公园(广场)26个、展厅(展馆)25个,打造宣传墙46处,在各部门门厅、走廊制作宣传展板3000多块;探索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在甘肃省率先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数字民族”服务平台,“天马行市民云”APP开办的“数字民族”工作专栏已成为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掌中宝”,形成了线上线下齐发力,上下联动共宣传的效果。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营造全社会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凉州会盟”纪念馆、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被确定为“甘肃省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基地”,在此基础上精心打造凉州文化研究院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和研究基地,释放文化能量、涵养时代精神、滋养社会大众;加大对天祝县博物馆、古浪战役纪念馆、民勤乡村记忆博物馆的宣传力度,常态化组织开展各类观摩学习活动;以重要节日为契机,开展文艺汇演、传统体育运动会、民俗文化活动等活动,共同过好“我们的节日”。
实施中华文化浸润工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全方面。充分展示马踏飞燕、武威文庙、西夏碑等标志性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华锐藏族民歌”“土族格萨尔”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拍摄出版《华锐民歌原生态演唱》等视听作品;全面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精品打造工程,《凉州攻鼓子》喜获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探索民族团结“校地实践”创新,联合西北民族大学、凉州文化研究院编辑出版《武威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凉州会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专辑》等书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改善民生,绿色发展
在天祝县天堂镇本康村“雍曲普雄藏家大院”,藏族小伙儿白生才一家人起了个大早,忙着清洁客房,准备中午食材。
天堂镇是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近年来,天堂镇将静谧优美的山水资源转换成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本”,借助火热发展的民俗游和美丽乡村建设,让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天堂镇,当地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滋润。
“2021年之前,我一直在外务工。这些年,天堂镇的旅游越来越火,所以我回到了家乡,从父亲手里接手经营藏家乐。”白生才说,他将藏家乐重新装修,还雇几个邻居来帮忙,大家一起致富。
像白生才这样的致富能手,武威市还有很多。武威市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着力点,坚定不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全面落实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实施金强川水源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城镇集中供热工程等重大项目,夯实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着力提高各族群众生产水平和生活品质,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5244元、15899元;2020年,天祝县被评为甘肃省最具社会保障竞争力县。
国家税务总局天祝县税务局工作人员深入乡镇为农牧民群众宣讲减税降费政策。
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照“三大特色产业带”、“8+N”现代农业优秀主导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2019年,武威市被命名为“甘肃园林城市”;2020年,石羊河成功创建为甘肃省首条全国示范河湖;大规模开展防沙治沙和绿地倍增行动,2022年底,武威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9.01%,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2.99%,八步沙林场被命名为甘肃省首个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为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积极贡献。
武威市立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聚居市情,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作为创建工作的第一要求,持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石榴籽”工程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有形有感有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努力把具有“走廊”特质、区域特点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武威品牌”擦得更亮。
(文图由武威市民宗委提供)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