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观众在运城博物馆参观。资料图片
从4500万年前的“世纪曙猿”化石,到“舜歌南风”“嫘祖养蚕”“禹凿龙门”等远古传说,再到华夏先民4600多年对盐湖的开采利用史……来一趟运城博物馆,仿佛开启了一次感受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早期历史之旅。
“在运城,抓一把泥土都能攥出文明的乳汁!”这句让每一个运城人引以为傲的话,彰显了运城在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运城古称“河东”,如果把黄河比作母亲,运城就在母亲的臂弯里。相传,轩辕黄帝在此扫地为坛,尧、舜、禹曾在此建都兴业,因此这里也被称为“最早的中国”。在这片文化厚重的土地上,有4500万年前人类最早起源的“世纪曙猿”化石,有240万年前人类最早发明用火的西侯度遗址,有中国近代考古学开端的西阴遗址发掘。运城目前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2处,居全国地级市之首,被誉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主题公园”。
绛县倗国墓出土的荒帷、万荣县唐代薛儆墓中的石椁、芮城县东庄仰韶时期的彩陶盆、绛县西吴壁冶铜遗址的鼓风嘴……运城博物馆现有藏品35000多件,其中珍贵文物675件(套)。
此前,世界上最早的高等灵长类动物化石发现于北非,距今约3500万年。“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把高等灵长类动物的起源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打破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说法。通过放大镜,可以看到下颌骨及门牙、犬齿和臼齿,犬齿相对较大,下颌角较圆,下巴前缘呈直立状,已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的许多特征。
夏县西阴遗址是1926年中国人第一次独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发掘,最大成果是发现了有人工切割痕迹的半个蚕茧。近些年,考古工作者又在遗址周边发掘出距今6000多年的5枚石雕蚕蛹,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蚕蛹形象。这说明早在6000多年前,河东先民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这为研究中国丝绸起源与传播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与黄帝元妃——嫘祖教民养蚕于夏县的古老传说相吻合。
“这个字读‘盬’gǔ,《说文解字》里讲‘盬,河东盐池也’。”在“盬盐春秋”河东池盐文化的专题展区,参观者可通过视频了解到盐湖的形成过程。“这张图展示的是垦畦浇晒法,又称五步产盐法。这一产盐工艺孕育于春秋战国时期,终成于隋末唐初,是先民在长期劳作过程中创造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乃至世界盐业生产史的重大技术贡献,比欧洲晒盐法早了近1000年,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介绍,运城盐湖4600多年的开采历史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近年来,运城市不断加大“退盐还湖”“还湖于民”生态修复力度。展板上几幅新中国成立后和20世纪80年代盐化工业生产老照片同如今的七彩盐湖照片形成了强烈反差,盐湖从矿区、工业区变成了生态保护区、旅游打卡地。
(编辑:文静)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