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大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刚健有为,人道自强不息,中华文化始终高扬着人的精神。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个专门以“人”为主题的节日,那就是农历正月初七的“人日”。
人日,又称人节、人胜节、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鸡狗猪羊牛马“六畜”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被认为是人类的生日。在古代,人日是重要节日,今天我国大江南北诸多地区也仍然保留着过人日节的传统。
▲正月初七人日,也称“人胜节”,民间也称为“人过年”。这一天也是各行各业重启新程,开工复产的日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日习俗之由来
“人日”习俗起于西汉初年,作为年节的一环,它的历史比清明、端阳、中秋等都更为悠久。
传统上,除夕、元旦(正月初一)、人日、上九、元宵共同组成春节——也即是夏历新年节。为什么正月初七称人日,并会形成一个“人胜节”呢?说来话长。汉代以后,人胜节隆盛,然而到南北朝时朝廷中一些头面人物都已说不清此节的缘起与出处了。
事实上,“人日”之起,比“人日节”之成更早。应是在先秦即有“人日”的意识。传说女娲在天开地辟之时做的第一件事是炼石补天。修补好天之后做的第二件事便是创造地上生物。她在混沌初开之后曾在世纪初的七天中每天创造一种生物。初一造鸡—鸡日,初二造犬—狗日,初三造羊—羊日,初四造猪—猪日,初五造牛—牛日,初六造马—马日,初七造人—人日。后世习俗文献多说初三造猪,而非造羊,即从初一至初六,女娲造出了鸡犬豕羊牛马。
▲传说女娲元初第七日造人,因此正月初七被视为人类的生日。是为人日节的由来。(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女娲造物的传说只讲了元初七天的活动。后起的另一神话接续了“七日”之后世界的发展。社主、稷神造百谷,神农氏尝百草试百谷。到西汉,这则创世纪神话已有了元初第八日的创造活动了。按东方朔《占书》(已佚)所载,正月初七为人日之后,尚有正月初八为谷日。正月初一至初八,每日各主育一物。如该日天气晴明,则主属物类得以繁育;如该日阴或雨,则所主之物不吉不育。初七主物为人,人乃万物之主。人们对人类自身的吉凶自会格外重视,于是正月初七也渐渐突出其他日之上,成为一个人日节——人胜节。
此节在西汉已经形成,南北朝时最盛。隋唐迄宋已成春正大节。
人日节俗拾絮
关于人日节庆习俗,正史野史时有所论。《北齐书》《荆楚岁时记》《太平御览》《开元占经》等均有记载。
从西汉始,人日这天庆祝祷祭活动便很隆重。这一日食品特征首先是吃“七宝羹”。前人考说“七宝羹”是用七种菜做成的羹。人日吃“七宝羹”之外,还要吃在露天坝做成的“薰天饼”。据考,这“薰天饼”是一种谷类粉膏做成的煎饼。男人于此日携饼酒登高畅饮,祝祷天地,感谢造化之恩。
▲人日的传统事物是吃“七宝羹”。(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后来,吃“七宝羹”之习改为腊月初八“吃八宝粥”中去了,做“薰天饼”改为腊月二十四送灶神爷上天去了,登高畅饮放到正月初九去了,但人日啜羹吟咏仍然保持下来,又增加了许多新活动。比如用五彩丝绸剪成人形,用金箔银片刻成人形,用木石雕成人形,装饰在外堂内室各处,以祈人丁兴旺。妇女更将人形彩丝贴在闺房屏风上,挂在卧床帐钩上,或祈子息,或祝自吉。少女幼儿们还将人形物品作为装饰,或两鬓插彩质人形花,或腰间挂人形坠。这一风习表达着古代中国人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崇拜。
人日节庆在我国明清以来迄于近现代年节习俗中,仍有承传发展。近人胡朴安(1878—1947)辑著《中华全国风俗志》,涉及人日活动十八处。涉及地域,北方有北京、山东、陕西三地;南方有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东;西南有云南、西藏。不过,由于中国地域的广阔,又加之搜辑资料的困难,应该说胡书所及只能是挂一漏万。
▲中国部分地区流行着大年初七摊煎饼的年俗,正是古代人日节“薰天饼”的节俗遗存。(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清代所修陕西省《延平县志》《延绥镇志》等记述,这些地区一直把“人日”作为“过年大节”中的一个重点。比如,延平县俗,正月初七,用糠撒地上,以“艾炷”炙烧,名“救人疾”。延绥地方则在正月初七以天气阴晴占卜家人健康。“人日晴,人安”。
湖北、湖南人日习俗一直隆盛。据《荆楚岁时纪》《黄陂岁时纪》等风物志记述,湘鄂一带初七人日有下列诸种活动:制做人形饰物,诸如彩人、金箔人等,装饰头鬓或家俱。制做“花胜”互相赠送祝福。登高赋诗。露天煎饼,名为“薰天”。
江苏省人日习俗,早先甚隆。明代吴歈有云:“七日为人,八日谷,谁祈人寿谷丰登。惯闻九日朝天去,香市穹窿第一层。”这一习俗抵清仍然存在,七日为人祈福。八日“昏时看参星,占岁中之水旱”。正月初九“斋天”。
浙江省嘉兴、海宁、湖州等地,明清之际仍庆人日。据《万历嘉兴府志》载:人日,女子上“彩胜”于祖父母。《海宁风俗纪》载:初七谓之“人生日”,各家须以秤称人。湖州正月初七,家家须吃“叠炒团子”。这种“团子”俗名叫“人团”,食过“人团”后一年人口平安。
▲人日节,古俗人们会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图片来源于网络)
云南省远在边陲,然而人日习俗与鄂湘江浙相似。据《镇雄州志》载,昭通地区每年正月初七人日,各家须全食韭菜粥。家中父老长辈于人日告诫子弟后辈世代牢记:“食了上七汤,各人寿良方。”
广东省民俗习尚的中华根基甚深。据《粤东笔记》《海丰县志》等记载,海丰地区,元夕须到江边放水灯(这一习俗传到了一衣带水那边的日本),竞拾水灯,视灯色占子息,拾灯得白色者为生男兆,得红色灯者为生女兆。正月初七日,须用菜七种煮食。另外,正月初七日各村还须抬神出游,各村设供奉,以兆人丁一岁平安。从记述口气看,广东人吃七菜羹时,似已不知“人日”之名,仅保留了“人日”之实。
▲广东人除了吃七宝羹,还有正月初七“捞鱼生”的习俗。年初七“捞鱼生”,寓意“捞起”(兴旺发达)。“捞鱼生”就是用各种材料拌鱼生吃。当一切准备就绪,大家就一起用筷子把盘中的鱼生和五彩缤纷的材料高高夹起,一边夹一边还要用粤语大声喊:“捞起!捞起!捞到风生水起,一年好过一年!”(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种“有实无名”的“人日”活动在安徽省也有。据《安徽方志》载述:寿春地区正月初七日,须以饴糖掇炒米成团,谓之“太平团”,此日吃此团,“一岁人口太平”。各家还以“太平团”互相赠送,叫做“饷太平”。这种“太平团”与湖州的“人团”名异实同。寿春人亦似不知祈“太平”之意来自“人日”名下。
有趣的是“新年占岁”的古老习俗 (包括人日占),在藏俗中有生动反映。据胡朴安氏之书介绍:西藏过藏年时,上元之日,在大寺内悬灯,立木架数层,安设大灯万余盏,缀以五色油面,作成人物、龙蛇、鸟兽之形。自夜达旦,视天之阴晴雨雪及灯焰的晦明,占年岁人畜的丰欠吉凶。
人日节与中华民族精神
历史上关于人日的题咏甚多,其中隋朝诗人薛道衡所赋《人日思归》可能最为有名:“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宦游在外,离乡两年,满腔亲情无可投述,只好在人日节上借笔一抒。
在众多以人日为契机的书写中,高适与杜甫的人日唱和尤其令人感动。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当时杜甫已经寄寓成都草堂,正月初七人日这天,高适写下一诗赠送杜甫,这就是千古名篇 《人日寄杜二拾遗》。其诗如下: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此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高适此诗自伤,又复为友人杜甫伤感,情愫极其深沉复杂。高适寄赠杜甫的人日诗,一片腑肺相知的友情挚言,给杜甫极大的安慰,乃至十年以后杜甫五十九岁的晚衰岁月,重读此诗仍激动不已,写下了另一篇千古不朽的名作《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
高适、杜甫二位盛唐大诗人,以人日为题,历十年而唱和,这金石情谊世界诗史上能有几例?
▲四川成都自古有人日游杜甫草堂的习俗。“人日游草堂”,其兴起于唐,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最初主要是成都市各界文人雅士的文化生活内容之一,后此风气逐渐影响广大普通百姓。每年“人日”这天全市人民便会扶老携幼游览草堂,凭吊诗圣,吟唱杜诗,赏梅祈福。抗日战争后,此俗渐衰。直到一九九二年,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首倡恢复此项民俗活动。(图片来源: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官网)
关于人日的代表性诗歌还有中唐卢仝的《人日立春》。其诗云:“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 在这首诗中,诗人在无限春光中立志克己自新,充满昂扬向上的精神,颇有激励奋发的意义。
中国古人借人日抒发思乡之情,传达朋友之谊,表达振奋之心。作为一个意蕴深厚的古老节日,人日节俗中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爱乡爱土、重情重义、奋发有为的文化传统,包含着中华民族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勤勉上进的人文精神。
《孝经》:“天地之性人为贵。”《礼记》:“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荀子》:“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中华民族在天地万物的蒙昧中确定人的位置,彰显人的精神,奠定了中华文化仁民爱物的光辉传统,也是今天我们砥砺品格、锐意进取的价值根基。
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节,恰逢各行各业重启新程、开工复产。愿我们在新的一年,抖擞精神、发挥禀赋,保持昂扬锐气,始终朝气蓬勃!
▲人日再出发。愿我们在新的一年,抖擞精神、发挥禀赋,保持昂扬斗志,始终朝气蓬勃!(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作者简介:
祁和晖,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四川省杜甫研究学会副会长,四川郭沫若研究会名誉会长。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刘佳 胡俊 康坤全
采写 | 陈海龙 班志斌
编辑 | 郭晖
制作 | 胡琪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