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曰:“美,甘也。”
中国古人为什么用“羊”字和“大”字组合起来表示美?因为在古代,为人们提供肉食的动物来源主要是六畜,也就是马、牛、羊、猪、犬、鸡。羊是六畜之一,是古人主要的肉食来源。如果某只羊长得比较肥大,在古人眼里,这就是美的表现。
从“美”字的造字思维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们是中国古人对于自然和社会认识的反映,也是中国文化的体现。
静态美
在汉字原创之初,文和字并不是一回事:独体的字一般称为文,合体的字才能称为字。人们把独体的汉字称为“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组合的汉字称为“字”,文和字合称为文字。
比如“人”字,在原创之初“人”字是一个象形字。从它的甲骨文字形图片来看,“人”字就像一个侧面而立的人,所以“人”字表示人。古人的这种造字思维,现代人称之为“象思维”。也就是说,每一个象形字(也就是文)都有一个相应的具体对象。
比如“象”字,它的甲骨文字形图片看上去就像一只大象,整个字形突出的是大象的长鼻子,所以“象”字表示大象。
从“人”字和“象”字的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每一个象形字其实就是一幅简笔画,体现出汉字的静态美。
动态美
上述“文”的表达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多时候无法用一个独体的“文”来表达相对复杂的意思,必须借助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组合在一起来表达。
比如表示一个人的时候,可以用“人”字来表达。如果要表示两个人(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要把两个“人”字放在一起。但当两个“人”字放在一起的时候,就成了“从”字。
“从”字的甲骨文字形图片,是由两个“人”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人”在前面,另外一个“人”在后面。所以“从”字表示跟从、随从。“从”字虽然是一个合体字,但这个合体字看上去却像一幅动态的画,体现出汉字的动态之美。
智慧美
再将两个“人”字重新排列,一左一右,成了“比”字。“比”字的甲骨文字形图片是由两个“人”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人”站在左边,另一个“人”站在右边。“比”字看上去也像一幅画,是一种美的艺术。
既然这两个人能比肩而立,说明他们有着共同之处。如何表现呢?聪明的古人在两人之间画一条线,成了“并”字。
“并”字的甲骨文字形是图片,比“比”字多出了一横,这多出来的一横就表示两个人的共同之处。这种造字思维体现出了中国古人的智慧美。
在古代,不仅“人”字,“大”字也可以用来表示人。从字形上看,“大”字的甲骨文字形图片就像一个人张开双臂、分开双腿站立的形象,这个字形同样是一幅画。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人”字是一个人侧面而立的形象,“大”字是一个人正面直立的形象,这两种字形其实是中国古人从不同的视觉角度来描述人的形象。
如果一个人处于站立的状态,古人就通过在“大”字下面加一横的方式来表示,这是 “立”字。我们来看“立”字的甲骨文字形图片,这一横表示地面,人站在地面上,这就是“立”字所要表达的意思。
如果把两个站立的人并排放在一起,是“竝”字,甲骨文字形是图片。这个“竝”字也是“并”字的异体字。“并”字的这两个甲骨文字形(图片和图片)是古人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创造出来的。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与人有关:一个与侧立的人有关,一个与直立的人有关。
从字形上看,“从”“比”“并”这三个字的甲骨文字形(图片、图片、图片)里面都有两个人。这两个人在排列的时候,他们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的。如果我们把其中的一个人转一个方向,两个人就变成了背对背的“北”(图片)字。
在原创之初,“北”字并不是指方向,而是表示人的背。只不过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来的字数量不多,这就导致经常出现字不够用的情况,古人便想出借字的办法,借走“北”字表示北方的“北”。在古汉语里面,借字这种做法叫作假借或者通假。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有“背阴向阳”的说法,造房子的时候,人们大多选择坐北朝南的方位。所以,原本表示背的“北”字,就被借去表示 “北”的方向了。
当一个汉字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时,人们理解时容易出现误解。比如“败北”这个词,并不是指人们打了败仗之后就向北方逃跑,而是指人们转过背来逃跑。
如何避免这种理解上的分歧和误解呢?古人又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在“北”字的下面增加一个“肉”字。“肉”字与人体有关,于是一个新的汉字――“背”字就被创造出来了。当字形从大篆向小篆演化的时候,“肉”字和“月”字的字形趋同,“肉”字演变成了“月”字,所以就有了“背”字。在原创的基础进行创新,这种造字思维再一次体现出了中国古人的智慧。
根据某个字的本义,还可以引申出更多的意思。还举“背”字为例,原本只是单纯地用来表达人体的背部。但是在引申之后,“背”字就可以用来表示相反的方向。比如在“背道而驰”这个词里面,“背”字就表示相反的方向。从相反的方向这个意思,“背”字又进一步引申为违反的意思,因而有了“违背”“背离”等词语。
此外,汉字还有一字多音的现象。比如“背”字,除了读作bèi,表示背部之外,它还可以读作bēi,表示人用背去驮东西,背负的意思。
境界美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可以通过“人”字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表示,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表示。比如“仁”字,从字形上看,它是由“人”和“二”这两个字组合而成的,表示两个人(也就是人与人)之间非常亲密的关系,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爱人”。《说文解字》说:“仁,亲也。”接着又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亲密关系拓展到邻里、社会,这种亲密关系(也就是“仁”)就上升为一种社会伦理,成为一种道德规范。这种造字方式体现出了中国古人的思想境界之美。
另外,一些汉字的字形变化还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比如“窑”字,从字形上看,它的繁体字形“窯”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上面是“穴”字,下面是“羔”字;后来“窯”字又演化成了“窰”字,“窰”字上面依然是“穴”字,中间部分由“羔”字变成了“肉”字,下面增加了一个“缶”字;发展到最后,人们干脆省去了中间的“肉”字,只保留了上面的“穴”字和下面是“缶”字,成了“窑”字。从“窯”到“窰”再到“窑”,这个字形的演化过程说明古人在烧窑前,必须以羊羔来祭祀窑神。发展到“窑”字的时候,字形里面既没有“羔”字,也没有“肉”字,说明人们烧窑已经不再祭祀窑神了,而是依赖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了。
还有一些同源字词。比如“分”“判”“半”“叛”“班”“副”“剖”“别”这几个字在古代读音是相同或者是相近的,意思也相关,都与“分”有关:“分”字表示用刀把物体分开,《说文解字》所说:“分,别也。” “判,分也。”“半,物中分也。”“班,分瑞玉。”“副,判也。”“剖,判也。”“别,分解也。”
……
中国的汉字之美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可以在汉字的学习和使用中慢慢去领略、去感受。
作者简介:
尹红卿,北京华夏明德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学国学网总编。潜心研究国学20年,曾受“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领导小组的邀请,参加“名家导读”活动。视频课程:《易经入门·基础篇》《易经入门·易传篇》《易经入门·上经篇》《易经入门·下经篇》《汉字里的秘密》,出版作品《给孩子的汉字思维》。
监制 | 肖静芳
统筹 | 梁黎
编辑 | 梁黎
制作 | 胡琪
(编辑:马永)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