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玉屏山回龙寺被评为“云南省第一批宗教界爱国主义教学示范点”。该寺中坐落着“普洱市各民族佛教徒团结进步同心塔”(以下简称同心塔),寓意“团结和谐、爱国爱教;庄严乐土、慈悲包容;友好交往、文明互鉴”,是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缩影。
信教群众围绕“同心塔”共跳同心舞。普洱市佛教协会供图
历史上,回龙寺是汉传佛教与南传佛教互鉴交融的见证
普洱地处西南边疆要冲,是澜沧江—湄公河上的交通枢纽。普洱地区的汉传佛教伴随着明代云南屯田移民传入,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表现,南传佛教也是当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桥梁。
普洱市第二次佛教代表会议上,代表们签字倡议修建“同心塔”。 普洱市佛教协会供图
回龙寺原为“回拢寺”,始建于明朝,原是普洱府茶马古道上重要的汉传佛教寺院,后受南传佛教文化的影响,逐渐成为我国南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交融的寺院之一。“回拢”原意为希望外出做官、经商、赶马帮的家人能平安地“回拢”。“回拢”也有记住乡愁之喻,表达在外游子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回龙寺的“回龙夕照”是古普洱府普阳八景之一。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普洱知府郑绍谦为《回龙夕照》题诗曰:“巍然一寺峙城南,云影天光共蔚蓝。最是夕阳斜照星,西山半壁雨犹含。”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残部败逃到中、缅、泰边境,与地方武装相互勾结,欲拉拢民族宗教上层人士与共产党为敌。但回龙寺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1949年初,中共勐主支部决定举行武装起义,罗正明和傅晓楼将常备队分别组成自卫军普光部队和迤南边区一支队,相继解放了六顺、思茅、宁江、澜沧等县,对普洱(今宁洱县)形成包围态势。解放普洱时,回龙寺迎请普光部队驻扎在寺内,支持解放军。
今天,回龙寺团结和谐、爱国爱教
2006年,回龙寺在原址上重建。重建的照壁、天王殿、大雄宝殿、玉佛殿、斋堂、东西厢房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用传统贴金工艺制作的佛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2013年,回龙寺落成典礼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三语系(汉传、南传、藏传)佛教高僧大德和边疆各族信教群众共同见证了这一宗教和顺盛事。
自2016年起,回龙寺在每年的千人斋活动期间,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进民族团结。回龙寺先后被评为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2016年10月,普洱市第二次佛教代表会议上,各民族信教群众共同倡议修建“普洱市各民族佛教徒团结进步同心塔”,此塔完成后,与1951年建成、位于民族团结园内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遥相呼应。普洱市佛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表示,将以祖辈先烈为榜样,赓续“一心向党、爱国奉献;团结到底、命运与共;坚守初心、奋斗筑梦”的誓词碑精神,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
普洱市佛教协会会长源净法师说:“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象征,同心塔是建在汉传寺院里的南传佛教佛塔,是普洱市各民族佛教徒少了谁都不行的团结和谐的见证。”景谷刀忠邦老人说:“同心塔是我们继承先辈遗志,遵行誓词碑誓言的见证。”
同心塔于2017年12月开工,2018年12月29日落成。落成之时,信教群众举行盛大活动,满怀喜悦地在同心塔前共跳同心舞,展现了边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新气象。
同心塔由一个大塔和10个小塔组成,大塔居中、小塔围圈。大塔高26米,代表普洱市的26个民族,小塔代表普洱市10县。同心塔彰显“团结和谐、爱国爱教”的精神,象征普洱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与党同心、同行、同向,共画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同心圆。同心塔表达出普洱佛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之心。
“同心塔象征着边疆信教群众团结一心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普洱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刀全民说。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民族报》(2022年6月21日 7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