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些曾经是寺院的博物馆
来源:中国民族报 记者 吴艳 发布日期:2022-05-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北京的一些寺院历史悠久,现已成为以收藏、保护、研究和宣传展示文物为职能的博物馆对观众开放,如北京的云居寺、大钟寺、万寿寺、五塔寺等。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曾经的寺院,现在的博物馆。

  云居寺石经博物馆

  云居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始建于隋末唐初,初名智泉寺,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1995年,云居寺石经陈列馆成立;2009年,更名为云居寺石经博物馆。云居寺石经博物馆珍藏着2.2万余卷明代纸经、7000余块清代《龙藏》木经版,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与石刻大藏经并称为“云居寺三绝”。

云居寺第四届晒经节上展示的石刻大藏经。 新华社发

  隋代幽州智泉寺僧人静琬发愿以自己毕生精力刻大藏经于石,以便“永留石宝,劫火不焚”,发起了这项史无前例的刻经事业。至唐贞观十三年(639年)静琬去世时,他和弟子共刻制了石经129部。其后,他的门人玄导、仪公、惠暹、法玄等继续他未竟的事业。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唐玄宗八妹金仙公主“奏圣上,赐大唐新旧译经四千余卷,充幽府范阳县为石经本”,此后,刻经事业得到皇宫的扶持。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6个朝代,绵延1039年,僧俗学者和刻石工人前赴后继,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劳动,镌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为后世留下了一部石刻的佛教大藏经,被誉为“北京的敦煌”。

  20世纪90年代,一部木版大藏经的入藏,为云居寺又添珍宝。这是一部《乾隆版大藏经》,又名《龙藏》,是清雍正帝发起雕造的。面对经版损坏、缺失和底本不全等种种困难,中国文物出版社派专人遍访全国名山大寺数十家,历经艰辛,使几经损毁的724函《龙藏》按原书的内容和册次再成完璧。

  除石经、纸经、木版经外,云居寺石经博物馆还珍藏有舍利、唐代塔群以及众多文物古迹。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路联想桥北侧的大钟寺由清雍正皇帝下旨敕建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初名觉生寺,现寺庙山门上方的“敕建觉生寺”匾额由雍正御笔亲书。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曾多次赴觉生寺祈雨,后又将万寿寺内举世闻名的明代“永乐大钟”移至此地。永乐大钟被称为“钟王”,觉生寺也逐渐被百姓称为大钟寺。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新华社发

  永乐大钟悬于八根立柱支起来的钟架上,柱大合抱,绘五色金龙,更显出“钟王”非凡的气魂。这口足有两层楼高的巨钟内外都铸满了文字,每字1至1.5厘米见方,字体俊逸,相传是明代书法名家沈度手笔。该钟铸有7部佛经、9项汉文咒语和100多项梵文咒语,总共23万多字。为首的一部经是明成祖朱棣御制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全文14万余字。钟上的经文和其他铭文,涉及明朝初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外邦交和民族关系,是了解和研究明初历史的宝贵资料。

  随着清朝的没落,大钟寺也从皇家寺院变成民俗庙会的举办地。当时每逢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寺庙内香火缭绕,钟鼓齐鸣,游人多为慕名永乐大钟而来,其况之盛,驰名京城。到了民国时期,随着寺内僧人数量减少,大钟寺也日渐凋敝。

  1985年,大钟寺被辟为古钟博物馆,成为一个以古钟收藏、研究、展示为主题的博物馆。在悬挂永乐大钟的大钟楼东面庭院里,陈列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宋、元、明、清朝代的古钟40余口。其中最早的一口钟为宋朝熙宁年间铸造,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展示了我国古代的冶炼和制钟技术。

  万寿寺北京艺术博物馆

  万寿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始建于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当时,万历皇帝拿出一部分私房钱,再加上潞王朱翊镠、瑞安公主以及部分皇族成员的捐赠,修建了万寿寺。1578年6月,万寿寺修建完工,万历皇帝赐予“万寿”两个字。

万寿寺修缮过程中发现的丹陛石,观众可近距离观赏。 新华社发

  1985年,万寿寺建成为北京艺术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古代艺术品近5万件,藏品主要包括历代绘画和书法、碑帖、名人书札、宫廷织绣、官窑瓷器、古代家具、钱币、玺印等,其他如青铜器、玉石器、竹木牙角器、佛造像、鼻烟壶等琳琅满目,许多珍品难得一见。

  经历近5年的整体保护修缮,素有“京西小故宫”美誉的万寿寺预计今年内重新开放,5个基本陈列将同步揭秘,近年来万寿寺考古发现的瓷片、陶罐、石雕等也将一同亮相。

  五塔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五塔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白石桥附近。明初,有僧人向永乐皇帝进献金刚宝座塔图样,永乐皇帝决定于京西择地建造真觉寺,并按图建造金刚宝座塔。明成化九年(1473年),完成金刚宝座塔的建造。塔为石制,由金刚宝座和塔两部分构成。金刚宝座为长方形,其上东西南北中各建宝塔一座,居中者较其他四座高大。金刚宝座塔整体造型、布局仿照印度释迦牟尼开悟处菩提伽耶的大塔,具体细节则为中国式。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为庆祝崇庆太后60寿辰重修真觉寺,避雍正名讳胤禛,改寺名为正觉寺。后正觉寺大火,只有石制金刚宝座塔成为劫后余珍。渐渐地,正觉寺的名字淡出记忆,仅剩的宝塔以“五塔寺”的俗称继续屹立。1961年,“真觉寺金刚宝座(五塔寺塔)”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五塔寺对外开放;1987年,在五塔寺成立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五塔寺金刚宝座塔。杨君摄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展示北京地区石刻文物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博物馆的陈列系统地展示了北京地区的石刻文化。馆藏石刻文物2600余件,包括碑碣、墓志、造像、经幢、石雕、石质建筑构件等。博物馆陈列品中有东汉元兴元年(105年)所刻的被誉为“北京第一石刻”的汉阙,有体现碑凿造型变化特征的北齐潘景晖造像碑,有具有较高科学价值的宋代针灸穴位碑,有体现元代雕刻风格的元大都石栏板及清代石享堂等珍品。

《中国民族报》(2022年5月17日 8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