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特别报道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2-02-1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天初暖,日初长。在浓浓的年味中,阳气升发的春季开始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撒下一粒种子便种下一份希望。作为园丁,教师们更是早早便筹划起新一年的工作。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中,有的扎根西部,推动“文化润疆”落地见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有的怀揣仁爱之心,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有的潜心专研,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他们以坚韧不拔的品质,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决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模范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努力当好“四个引路人”。

  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更进百尺竿。充满希望和生机的2022年,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份新的祈盼和梦想。中国民族报特别邀请5位教师,将他们对过去的深情回顾,对新一年的憧憬展望摘录于此。

  ——编者

 

  助力学生学好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讲述人:新疆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库尔勒校区)支教老师 周婷婷

  

周婷婷(左三)与参加诗词朗诵比赛的学生合影。

  时间犹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但总有一些经历难以忘怀,比如支教。对我来说,支教这段日子虽然已经过去了大半年,但依然犹如一泓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

  2020年9月,作为新疆农业科学院的一名干部,在自治区支教办和新疆农业科学院党委的安排下,我来到新疆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库尔勒校区)支教。这是一所成立不满两年的大专院校,由于师资力量缺乏,每个老师都要身兼数职。

  我担任班主任的预科班有50个学生,主要来自和田、喀什、吐鲁番等地。在预科期间,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今后学习医学知识打基础。

  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在多民族共同生活的新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能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更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为鼓励学生主动用普通话交流,我每天到班级、进宿舍,和学生聊天。我发现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很少主动开口和我说话。为了和学生打成一片,有学生搬宿舍时,我帮助他们搬运行李;学生病了,我及时带他到校医室……细致入微的关爱,逐渐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他们对我有了信任,开始主动找我说心里话。

  原来,学生们不敢开口说普通话,是因为羞于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要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我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提前将准备好的党史小故事发给学生,在班会课时,邀请他们上台演讲,给他们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我还带领学生每天阅读一定量的国家通用语言报刊,收听收看国家通用语言广播和电视节目,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真心喜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一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们渐渐变得大方、自信起来。

  为厚植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建党百年之际,学院组织了一场诵读经典诗词的比赛。在我的鼓励下,班上11名学生组成4支参赛队伍——这是所有班级中参赛人数最多的。课下,我找语文老师教他们诗歌朗诵的技巧,给他们讲诗词背后的故事,帮他们纠正发音。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班11名学生进入了决赛。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热情。

  捧着一颗心来,满载硕果而归。一年来,我的付出得到了学生们的真诚回馈。当我在烈日下值班,学生主动送来清凉的矿泉水;当学生得知我年幼的女儿生病住院时,会发信息安慰我;支教结束时,学生们一一拥抱我,与我告别。临别之际,我鼓励学生要继续学好普通话,每天坚持学习一定数量的常用词语和句子,努力提升听说能力。

  这段平凡的支教生活,让我拥有了丰硕的收获,丰富了我的人生体验。新的一年,我将立足岗位,锻造勇于担当、务实扎实的坚韧品格,将初心和使命真正记之于心、践之于行,为新疆“三农”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让思政教育润物于无声

  讲述人: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 辛志凤

  

辛志凤(中)与学生在一起。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古代汉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诸多思政元素,是语言类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活动教学与反思总结,我认为,在新文科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应着眼变局,主动求变。作为教师,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理念,按照人才培养规律,继承创新传统课程,构建多元融合的课程思政体系;通过环境育人、文化体验、生命体悟、文化讲堂等多元教学手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固本铸魂打好底色。

  为此,我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古代汉语专业知识教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我结合课程特点,深入挖掘古代汉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对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提炼出爱国、处世及修身等方面的思想、理念,强化责任、使命与担当意识。以课堂教学主渠道,运用 “三式一化”(导学式、平台式、体验式和过程化)教学方法,将古代汉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融入专业学习,发挥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教育功能,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这种“专业+思政”的教学模式,凸显了课程的知识性和人文性,使学生在学习古代汉语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提升文化自信,主动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此外,专业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了古代汉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同时也活化了教学,促进了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拓展。

  这种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教学方法,让我获评学校首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主讲的《古代汉语》课程获评学校首批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和示范课堂,并获批辽宁省一流课程建设立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建设,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持续挖掘《古代汉语》等中华文化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在传道授业中提升各族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

 

  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讲述人:广西南宁市第四中学教师 郭磊磊

  

南宁四中,在思政课上积极讨论的学生。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蒙以养正,圣功也。”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讲好思政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去年,南宁市教育局下发通知,要求思政课教师用统编教材上一节公开课。我选择《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章节作为授课内容。这些内容学生们都比较熟悉,但如何用议题的形式把课上好,而且要在全市公开播放,我还是有很大的压力。

  在教研组的帮助下,我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完善。在与教研组多次磨课交流中,我对于如何讲好思政课,也有了更深的体会:第一,目前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度、参与度等均有提升空间,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这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才能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第二,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因此,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积极采取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分钟式教学等教学方式。

  想清楚这些问题后,我便在公开课的设计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在课程最后,我设计了“点赞中国制度”环节,让学生通过写小作文的方式,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以及平时留心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分享自己所感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效,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密不可分”“如今家乡随处可见路宽水清生态美,美意田园百姓乐”……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在分享与交流中植根家国情怀。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在新的一年,我将不断学习提升专业知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美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讲述人:援疆教师、吐鲁番市教育局美育教研员 武丽华

  

武丽华在教学生唱歌。

  作为第二批国家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的一员,我已在吐鲁番市教育局工作了一年半,组织上安排我负责吐鲁番市的美育课程教研和艺术活动组织策划。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润疆”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为发挥课程建设的主阵地作用,我迎着戈壁滩的红日,走进一所所学校,开展美育活动和课程教研。其中,一次到特殊教育学校的经历深深触动了我。

  那是一节我含着泪水听完的音乐课。授课对象是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学生,授课教师已怀孕8个月,授课内容是奥尔夫音乐律动。作为学校唯一的音乐专业教师,她对我说,学生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睛,让她不忍心停下脚步,“一定要让孩子们有音乐课上”。这份责任心令我动容。

  教师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美育的水平。有时候,音乐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轨迹。然而,在我走访的一些学校中,既没有像样的乐器,也缺乏专业的音乐老师。于是我向教育局申请,每周拿出两天时间,一边给孩子们上音乐课,一边培训音乐教师,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和创作能力,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音乐教师队伍。截至目前,我先后到访60多所中小学。

  2021年恰逢建党百年,看到校园里学生们精心制作近万个红心向党的艺术作品、万余名师生参与拍摄《妈妈教我一支歌》……我知道,即便是在遥远的边疆,也要遵循美育特点,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作为援疆教师,我感到无比光荣。新的一年,根据吐鲁番市教育局的统一安排,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启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全市教育系统校园文化艺术节,增强学生作为中华儿女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将美育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等美育项目;协助创建10所美育特色示范学校,让美育之花绚烂绽放在校园。

 

  让每一朵格桑花都灿烂绽放

  讲述人:辽宁沈阳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西藏中职部主任 王丽红

  

王丽红(左三)与学生一起包饺子。

  ​今年除夕,我和校领导、同事们如同往年一样,陪伴着留校西藏班学生共同迎接农历春节的到来。剪窗花、贴对联、跳锅庄、包饺子,校园里充满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

  此时,我手机铃声响起,“王妈妈新年快乐!我很想念您。”给我打电话的是去年毕业的学生白玛玉珍,听到她的声音,我不禁回想起跟她有关的那些日子……

  因为各种原因,上学期间,白玛玉珍几度想弃学回家。那段时间,我经常陪伴着她,引导她走上健康之路。

  去年9月,忙着迎接新生的我得知,白玛玉珍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考取了自己的理想大学。

  那些陪伴她一起度过难关的日子,也时刻提醒着我,要以更多的爱来守护学生。我愿意做这些孩子们冬天里的阳光,温暖他们的脸庞,也温暖他们的心。

  不仅是我,学校的每一位老师,也都尽情尽力,关心、爱护着各族学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施线上教学时,有一名从孤儿院来的学生,因为买不起电子设备,胡显伟校长便把自己的手机给了他;学生格桑央吉不小心摔断了锁骨,付宝红副校长询问多家医院和专家,确定了最佳医疗方案;学生生病住院时,西藏班的老师们轮流在医院守夜……

  教师是园丁,我们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培育着祖国的花朵,也收获了满园春色。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先后被评为辽宁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沈阳市民族团结感动集体,我也获得了沈阳市劳动模范称号。

  新的一年,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帮助学生们学好文化知识和师范技能,唱好“中华民族大团结”这首赞歌,让沈艺幼师西藏班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温暖平台。

  (本版图片均由讲述人提供)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