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大理,碧波荡漾的洱海之滨,风光旖旎的双廊小镇,有位白族老奶奶,78岁才第一次接触颜料、画笔,零基础学习画画。她一画就是10年,如今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家。
冬日午后,阳光温暖,大理市双廊镇一栋青瓦白墙的民居里,88岁的王秉秀正在作画。随着画笔轻轻挥动,远山如黛、牛羊成群、花团锦簇、喜鹊登枝、青堂瓦舍、耕田捕鱼……白族人的生产生活场景跃然纸上。她的画作算不上精致,线条简单粗犷,颜色大胆鲜明,却弥漫着浓浓的民族风情,展现着淳朴的艺术之美。
“一拿起画笔,整个人就有精神。我虽然老了,但是闲不住,每天都要画画才满意。”一旁执笔的王秉秀神采奕奕。
10年前,王秉秀还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奶奶。年轻时,她和丈夫靠着种田、捕鱼、刺绣养大儿女们,等到老了,干不动了,心却闲不下来,每天总要干点什么才舒坦。因缘际会,王奶奶认识了定居双廊的艺术家沈见华,向他诉说了自己的苦恼。
“老外婆,您跟着我画画吧,不仅能打发时间,卖画还能增加收入。”
“沈老师,您说的是好事。但是,我从来没有画过画。”
“不怕。您会绣花吗?会绣花,就会画画。”
王秉秀回忆,与沈见华第一次见面后不久,就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开始学习画画。
没有系统完整的绘画学习,不懂光影、透视、色调等基本的绘画原理,只有简单的画布、笔和丙烯颜料,王秉秀以自己的生活为创作出发点,以几十年绣花的经验作支撑,往往是兴之所至、笔之所往。
苍山洱海给了王秉秀无穷的灵感,白族悠久独特的文化更是取之不尽的素材。她尤其擅长画双廊的历史故事,用画讲述一个个古老的传说,展示双廊田园渔歌的动人场景。
王秉秀的绘画风格质朴纯粹,所有元素平铺在画布上,就像白族绣花一样,把整个画布画得满满当当、热热闹闹。她的画作色彩鲜明、造型简单,抽象派的色彩和白族绣花风格在画布上碰撞,激发出别样的风采。
“一开始,我连冷色调、暖色调都不知道,就照着以前绣花的经验去勾画、涂色,想到什么就画什么,看着画布哪里空就画哪里。我最喜欢用的颜色是红、蓝等,都是我们白族最常见的颜色搭配。一边画,一边问沈老师这样画真的行吗?”王秉秀没想到,自己的画意外获得收藏家的青睐,第一幅画就卖了2000多元。
“我这才相信画画真的能赚钱。这样一来,就更有动力了。”王秉秀美滋滋地说。在这位质朴的老奶奶心中,古稀之年还能用自己的双手赚钱,创造价值,真是再开心不过的事情。她说:“我画的就是身边人的生活,就是平时看到的景色。大理这么美,把它画出来让大家看到,让大家喜欢,我心里很高兴。”
第一幅画成功卖出后,王秉秀越画越有劲儿,接二连三创作出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她没读过书,因为画画的缘故,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每画完一幅画,她会将“王秉秀”三个字小心翼翼地写在画的右下方。在她的笔下,苍山青翠绵延,山下牛羊成群;洱海碧波荡漾,水中鱼美鸭肥;白族人民勤恳劳作,田里种满庄稼,到处鸟语花香……大理的旖旎风光和迷人的白族风情,在王秉秀的画中扑面而来。
王秉秀的不少作品被当地民宿和艺术品爱好者收藏,在沈见华的推荐下,她还携带自己的作品前往北京、广州、杭州等地参加画展。其中一幅大型作品曾创下1.5万元的成交记录。王秉秀因此成了当地的名人,不少村民和居住在双廊的艺术家都对这位“奶奶画家”赞赏有加。他们亲切地称她“老外婆”,说在她的画中能看到乡愁、让人想起故乡。
“她的画很少有人能模仿。哪怕是一间房子,老人家也能画出自己的个性。尤其是里面人物的造型,几笔勾勒出来,特别纯朴。”沈见华评价道。
其实在双廊镇,还有很多像王秉秀这样的“奶奶画家”。近年来,大理市双廊镇着力加强艺术小镇建设,推动群众增收,产业从单纯的观光旅游向文旅融合发展转型升级,依托杨丽萍、张杨、沈见华等落地艺术家,带动一批当地群众成为本土艺术家,创造富有白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品,产生经济效益。2012年,沈见华在双廊镇伙山村成立的双廊白族农民画社,已经吸纳十五六位老奶奶,她们入社时的平均年龄超过65岁,都是双廊本地农民,王秉秀是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画画不仅为这些老人的生活注入新鲜活力,还帮助她们开辟新的增收渠道,让她们老有所乐、老有所得。
都说“诗酒趁年华”,但王秉秀的精彩人生却在古稀之年延续。如今的她,每天一有空就会画几笔,一年能画八九幅。她由衷地说:“画画改变了我的老年生活,真希望能再年轻几岁,多过过这样的好日子,多画一些大理的画。”
(本文图片为王秉秀及其画作,由作者提供)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