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习近平
城市寄托着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两年前,为做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七星区成立了少数民族服务中心,探索民族事务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路子,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
两年来,中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提供子女入学、就业培训、法律援助、纠纷调解等服务的同时,组织举办邻里节、“百家宴”、民族美食节等活动,增进各族同胞的交往交流交融,用真情架起了民族团结连心桥,助力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
11月28日,桂林市民宗委牵头,七星区少数民族服务中心组织辖区壮、苗、回等各民族同胞60余人,赴草坪回族乡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 桂林市民宗委供图
打造办实事的“服务站”
桂林山水甲天下。因旅游业闻名天下的桂林,不断吸引着各民族同胞前来旅游、经商。其中,就有不少来自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数据显示,仅在桂林工作生活的新疆籍同胞就有约600人,他们一半以上集中生活在七星区。
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形成认同。针对少数民族同胞融入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心决定以语言为突破口,开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班。
阿卜杜力艾克木·艾依提第一时间报了名。他在七星区花鸟市场租了一间店铺,从事和田玉售卖工作。“我是做生意的,中心开展的语言学习和技能培训,有助于增进我和当地人的交流,也能帮助我把生意做得更好。”已经带着家人在桂林定居的他认为,“桂林山水好、空气好、人更好,我想在这里养老。”
七星区辰山小学语文教师唐金玉,在中心从事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已有两年。“学员们淳朴、热情,每周1个小时的培训,学得十分认真。”他说。经过3个月左右的培训,学员们大多能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也能够认识和书写一些简单的汉字。
为了把中心打造成为办实事的“服务站”,中心联合区民宗局,邀请区民政、教育、市场监督管理、环保及城管等政府职能部门,定期召开“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联席会议。
“我们把平时收集到的群众诉求逐一分析研判,找准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逐项解决落实,做到小事马上办、大事重点办、难事协商办,打开了为民服务的新通道。”中心负责人马世文说。
举家来到城市打拼,大多数人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读书。去年,在中心的协调推动下,维吾尔族学生赛比热·艾比布拉,顺利就读蓝田小学,如今在田家炳中学读初一。“我在这里念书很开心,也交了七八个好朋友,他们经常在课后辅导我学习历史,因为这是我的弱项。”他说。
据统计,中心自成立以来,先后推出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便民举措20余项,方便外来少数民族群众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仅今年就协助解决子女上学20起,帮助少数民族群众租住住房100多次,还协调成立了爱心助学基金会,帮助有需要的家庭和学生。此外,还定期开展法律政策培训和技能培训。这些,大大提高了各族群众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打造矛盾纠纷的“调解站”
初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因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差异等,时常会与当地群众产生矛盾纠纷。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邻里关系,进而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
今年6月,有关部门接到一社区多户居民投诉,楼下从事烧烤产生的油烟味道太重,特别是在晚间时段,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身心健康和正常休息。
经过前期调研,中心决定利用调解工作室,邀请七星区生态环境局负责人、社区居民代表、店铺老板等进行协商解决。会上,区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详细说明了店铺需要整改的情况,社区居委会主任陈述了29户居民的诉求。
针对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在店铺老板说明自己的整改想法和实际困难后,区生态环境局建议,要安装足够功率的活性炭净化器。中心负责人表示,在购买和安装净化器上,会及时跟进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据介绍,为切实推动群众的诉求“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中心成立了由新疆工作组人员、社区民警、司法局专业调解员等组成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小组,并派驻公益律师提供免费咨询。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细节做好。”中心工作人员、新疆和田驻桂林工作站站长麦麦提敏·土米尔,谈及这两年调解工作的最大感受,“就是一定要依法维护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多向群众宣传和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凡事要学会换位思考,才能画出最大同心圆。”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
两个月前,在公益律师的帮助下,中心调解工作室成功调解了辖区两名维吾尔族同胞的纠纷。这原本是一桩普通的小客车买卖,却因一方拖欠尾款、另一方不理解,导致车辆在短短3个月内3次“易主”,而且产生了18次违章记录,双方矛盾从广州到海口再到桂林,险些酿成“大事故”。
“双方分歧巨大,历经两次长时间的调解,最后在反复与当事人沟通,以及在新疆工作组的帮助下,最终达成和解。”中心公益律师韦肖说。
在以上纠纷处理过程中,中心调解工作室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充分发挥工作室成员懂“双语”的优势,做到用各民族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来进行调解。
“我们用接地气的法律服务,提供分层次、多途径、高效率、低成本的纠纷解决方式,推动化解矛盾纠纷‘案结事了人和’,这也是加强诉源治理新的有效尝试。”韦肖说。
截至目前,通过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中心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0余起,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有效促进了全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打造团结融合的“交流站”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两年来,中心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采取多种措施,打通党的民族政策落地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不断增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今年广西“壮族三月三”期间,中心邀请部分在桂经商务工的少数民族群众,走进社区、学校、市中心广场,与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互动。每到一处,新疆同胞都会用冬不拉伴奏,激情演绎《新疆山水美》……感染力十足的旋律,引得能歌善舞的各民族同胞纷纷走上舞台,欢乐氛围中流淌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真挚感情。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桂林市民宗委主任杨海芬说,七星区少数民族服务中心着力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注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这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
中心利用春节、“壮族三月三”、国庆节等节日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感情越来越深厚,实现了少数民族进城群众从“被动”到“主动”,从“配合”到“参与”,从“你们”到“我们”的行为和角色转变。
早在1999年来到桂林,从打工者成为两家烧烤店老板的穆太力普·库尔班说,中心为各民族同胞提供了一个爱心驿站,“很感谢中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积极参与其中,中心已成为各民族群众交融汇聚的家园。”
两年来,中心始终把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作为工作目标,形成了全覆盖、多维度、同参与的服务管理模式,一大批少数民族群众在桂林找到了家的感觉。当“家人们”遇到困难时,他们便会主动伸出援手——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维吾尔族群众组织抗疫志愿者小分队,积极协助社区工作,并自费打馕、带上瓜果,慰问抗疫一线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
2020年8月31日晚八点左右,一辆装有清洗剂的皮卡车发生瓶装液体爆炸起火,情况十分危急。3名新疆籍同胞积极施救,避免了一场重大火灾事故;
……
“作为一个创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及工作实体,中心切实回应群众的急难愁盼,得到了各民族同胞的信赖。”广西民宗委主任班忠柏表示,广西将进一步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努力把中心打造成全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示范案例。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